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1)》课程作业(选做)姓名:陈洁学号:714015092005年级:2014春学习中心:乐清电大—————————————————————————————第一章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古典时期”答:从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希腊文学的繁荣,而代表这种文学繁荣的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2、《诗学》答: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体系化美学论著,它结构明晰,全书26章讲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5)讲的是艺术原理(艺术本质,起源),第二部分(6-22)讲悲剧(定义,六大成分,写作风格),第三部分(23-24)讲史诗,第四部分(25)讲的是艺术批评,第四部分以(26)讲史诗与悲剧的区别。

3、新喜剧答: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

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

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最著名的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

4、黄金时代答:指十九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这一时期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文学成就以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创作的一系列优秀诗作和以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为代表,成就巨大,故此得名。

5、《荷马史诗》答:《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6、希腊悲剧答:古希腊悲剧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考。

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

“酒神颂”发展到后来,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体。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名词解释:1、骑士文学答: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

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

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

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

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反击侵略基督教的伊斯兰势力,从此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

2、城市文学答:城市文学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其内容围绕凸现城市特点这一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以及刻画各类市民形象等。

城市文学的本质与特色归根结底决定于城市的本质与特色。

3、《罗兰之歌》答:《罗兰之歌》描绘了战争撕杀后英雄末路的情景。

兵败的罗兰在卫士的护卫下,躲在岩石后面;追兵正在围堵,精势万分危急。

画家着意渲染战争环境:一个危岩耸峙的山后,夕阳残照,乌云涌来。

这种渲染加强了悲剧的气氛,给人以强烈印象。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名词解释:1、文艺复兴答:文艺复兴,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

通常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衰败了,直到此时才重新“复兴”,因而得名。

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所以马克思认为这个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历时三百余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初期。

这一时期,意大利“文学三杰”——但丁、彼得拉克、卜伽丘等人首先掀起批判经院哲学的启蒙运动,提出人文主义新思想。

第二阶段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各地全面走向繁荣。

在意大利,有被称作“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以及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等人。

在德国,有埃尔福特小组;在法国,有以杜贝雷等人为代表的七星诗社和以拉伯雷为代表的人民民主派;在荷兰,有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画家米盖尔和伦勃朗以及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在英国,有政治思想家托马斯·莫尔,文学家莎士比亚;在西班牙,有塞万提斯等人。

第三阶段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兴起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哥白尼揭开了宇宙的秘密,哈维提出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培根创立了近代唯物主义学说。

文艺复兴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人文主义答:人文主义心理学也称人本主义学,其根源于欧洲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理性,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发展人的潜能。

3、七星诗社答: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

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如爱情诗、圣诗、科学诗、宫廷诗、史诗、诗歌评论、喜剧、悲剧、文艺批评和翻译等,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4、《巨人传》答:《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小说,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

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

5、流浪汉小说答:流浪汉小说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是以描写城市下层的生活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6、“大学才子派”答:“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

他们多数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至少是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

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该文学流派主要包括克里斯托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李利(John Lyly)、基德(Thomas Kyd)、格林(Robert Greene)等人。

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经过“大学才子”们的创作实践,题材不断扩大,技巧也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7、“十四行诗”答: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 的音译。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

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8、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答:(1)“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2)福斯塔夫是莎土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

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到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

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

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

(3)恩格斯还指出封建社会解体时期贵族与贵族斗争的后面,存在着农民和市民的活动,以及由这个活动构成的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背景一一他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并把描写这个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亚化”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名词解释:1、巴罗克文学答:17世纪三大文学之一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

巴罗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

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

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

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其特征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和雕琢;它与自然、宁静、古朴的古典派背道而弛。

2、古典主义答: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

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

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

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

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

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

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

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

3、“三一律”答:“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4、《失乐园》答:男女主人公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因偶遇而相识,从而开始了炽热、执着的不伦之恋。

他们并不是因为缺少关爱而去寻找外遇,也不会因为情感老化而走向离婚,他们既厌倦家庭又留恋家庭,他们作出的所有姿势,都是不知如何自卫的自卫,是生命最后的激越阶段的背水一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