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重点1.1、 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研究心理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2、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 和 三个方面。
1.3、1.4、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首先, 。
其次, 。
最后, 。
1.5、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脑的机能,并不等于说脑能自发的产生心理。
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1.6、 心理的环境基础✧ :气候、噪音、污染和灾害等。
✧ :造成从众心理。
1.7、 ( )是行为主义观点的创始人之一。
1.8、 ( )提出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唯一在临床上应用的。
1.9、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
1.10、 【单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11、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 【了解】观察法: 。
(二) 【了解】调查法: 。
(三) 【了解】测验法: 。
(四) 【掌握】实验法: 。
心理现象——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性格、气质、能力2.1、【能够区分】应激状态:。
2.2、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3、【单选】注意具有如下三项功能:①。
②。
③。
2.4、【简答】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一)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1.。
2.。
3.。
4.。
(二)主观状态包括:1.。
2.。
2.5、【简答】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一)。
(二)。
(三)。
(四)。
2.6、随意注意可以发展为随意后注意。
2.7、注意的特征(一)。
(二)。
(三)【区分】。
(四)。
2.8、【论述题】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一)。
(二)。
a)。
b)。
c)。
(三)。
3.1、【区分感觉与知觉】感觉是;知觉是。
3.2、【选择】感觉的种类:。
3.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成关系。
3.4、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3.5、“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
3.6、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吃完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变甜了)3.7、叫做联觉。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件红色的羽绒服给人的感觉,要比一件白色或蓝色的羽绒服温暖)3.8、【判断】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9、空间知觉:。
3.10、时间知觉:。
3.11、运动知觉:。
3.12、知觉的选择性:。
3.13、知觉的理解性:。
3.14、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在主观轮廓效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3.15、知觉的恒常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②③3.16、【补充】影响知觉的因素:①②③4.1、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4.2、根据记忆内容分类(一)。
(二)。
(三)。
(四)。
4.3、根据记忆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分类(一)。
(二)。
4.4、根据记忆内容的时间指向分类(一)。
(二)。
4.5、根据记忆内容的真实性分类(一)。
(二)。
4.6、信息加工理论观点把记忆看成是、和过程。
4.7、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和。
4.8、短时记忆是以听觉为主的编码方式。
它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存储时间是它区别于长时记忆的重要特征。
其基本特点是:记忆中的内容很快会变弱并消失,特别是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能保持15~3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4.9、【判断】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组块。
4.10、长时记忆特点是:①。
②。
③。
4.11、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特征一般为:。
另一方面,。
4.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
4.13、又被称做“舌尖状态”。
4.14、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
;反之,。
4.15、有些信息在需要时提取不出来,并不是因为消失了,而是在人脑的潜记忆层中潜藏起来了。
5.1、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5.2、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3、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例如: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做出疾病的诊断;公安人员根据作案的现场情况,迅速对案情做出判断。
5.4、分析思维是经过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的思维。
5.5、按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可划分为和。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5.6、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7、【简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二)(三)5.8、5.9、【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二)(三)(四)(五)5.10、【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①②③④⑤⑥,其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两种:①②5.11、创造性思维思维结果具有、和。
5.12、侧向思维又叫旁通思维,。
5.13、灵感产生的方式各种各样,主要有、和。
5.14、想象是。
5.15、想象的特征:①②③5.16、创造性想象是。
5.17、【简答】想象的作用(一)。
(二)。
(三)。
(四)。
(五)。
(六)。
5.18、想象的组合形式(一)(二)(三)(四)(五)6.1、【单选】情绪是由独特的、和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6.2、情感两极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
(二)。
(三)。
(四)。
(五)。
6.3、【简答】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一)1.。
2.。
3.。
(二)情绪对认识的影响1.。
2.。
6.4、根据情绪状态的轻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和。
(一):。
(二):。
(三):。
6.5、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表情包括、和。
面部表情的和。
6.6、鉴于有机体在情绪状态下出现许多生理反应,因而有可能运用各种生理记录仪器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作为情绪活动的客观指标之一。
例如:心率、血压、血糖、呼吸、脉搏容积、皮肤电阻、肌肉紧张度,以及脑电变化、脑神经化学物质变化等,均可被测量。
6.7、意志是。
6.8、意志的自觉性是。
6.9、意志的果断性是。
6.10、意志的坚忍性是。
6.11、意志的自制力是。
6.12、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一)1.。
2.。
(二)1.。
a)。
b)。
c)。
2.。
6.13、【单选】意志行动的实现过程是意志心理过程的完整展现,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①②。
6.14、双趋冲突:。
6.15、双避冲突:。
7.1、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7.2、需要的种类:①②7.3、需要的理论(一)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2.需要3.需要4.需要5.需要6.需要7.需要(二)的需要理论(三)的需要理论(四)的需要理论7.4、动机是。
7.5、动机的作用(一)功能(二)功能(三)功能7.6、生理性动机:。
7.7、社会性动机:。
7.8、阿特金森认为,。
7.9、内在动机:。
7.10、外来动机:。
7.11、情境性动机:。
7.12、特质性动机:。
8.1、气质是。
8.2、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具有的特性,并且。
8.3、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和。
8.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一)(二)(三)(四)8.5、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8.6、高级活动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8.7、性格:。
8.8、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8.9、性格的态度特征(一)。
(二)。
(三)。
8.10、性格的认知特征(一)。
(二)。
(三)。
(四)。
这四个方面的性格特征中,最为重要。
8.11、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Fromm)是的主要代表。
8.12、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L.Holland)提出性格——。
8.13、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是的创始人之一,1937年首次提出。
8.14、奥尔波特对特质进行了分类。
他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一)。
(二)。
1.。
2.。
3.。
8.15、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许许多多的特质划分为表面特质和。
8.17、“三因素模型”:①②③8.18、“五因素模型”:①②③④⑤8.19、【论述】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1.。
2.。
3.。
4.。
5.。
(二)1.。
2.。
3.。
(三)。
(四)。
8.20、性格的测量(一)自陈量表式测验1.2.(二)投射测验1.2.8.21、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二)(三)(四)(五)9.1、能力是。
9.2、【能力与知识】(一)二者的区别在于:①②③(二)二者的联系表现在:①②。
9.3、能力的种类(一)按照能力的活动种类来划分——。
1.:是指。
2.:又称专门能力,是。
(二)按照创造性程度的多少划分——1.:又称再造能力,是指。
2.:是指。
3.和是相互联系的,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三)按照发展趋势的特点来划分——1.:是指。
2.: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四)【了解】按照能力的功能和对象来划分——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9.4、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T.Simon)发表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
9.5、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man)在1916年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即。
其最大特点是引入智力商数的概念。
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
9.6、韦克斯勒—贝勒智力量表:放弃比率智商,采用离差智商。
9.7、能力的个体差异(一)。
1.2.(二)1.2.3.(三)1.2.3.(四)。
(五)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