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原理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具有合作意识。
知识点: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学习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4分钟
1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0分钟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讲解】和撬棍一样,所有杠杆工作时都绕着固定点转动,我们将这一固定点称作“支点”,一般用字母O表示。像人手压力那样使杠杆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动力”,一般用F1表示;而像石块压力那样阻碍杠杆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阻力”,一般用F2表示。
【板书】2、支点O动力F1阻力F2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深入提问】同学们说了很多生活中很多的杠杆,现在我们来看看撬石头这图片,找找为什么石头被撬起来了?
【讲解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撬棍作为一种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其中提到了力和固定点,既然如此,我请同学找出撬棍受到了哪几个力?这几个力中又有哪些会影响撬棍转动这一运动状态?围绕的固定点又在哪里?
2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3(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1羊角锤,硬棒,剪刀,夹钳,等
3实物观察,并动手实验。
Construct建构(指导学生进行搭建作品、程序设计)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 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记录的是杠杆上的格数,如果不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臂长就不等于格数×格长了。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活动时长
பைடு நூலகம்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0-15分钟
【提问】同学们都用过剪刀?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剪东西的时候是把物体放在离支点近的地方省力,还是远的地方省力?动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来决定?
【引导】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其总结出: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
活动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8-10分钟
提问:
1、撬棒、跷跷板和抽水机摇柄发生了怎样的运动?
2、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3、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补充】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如羊角锤是弯的,而跷跷板就是直的
【提问】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杆?
【板书】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
【示范板书】运用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在黑板上示范杠杆力臂的寻找与绘画。
【总结】刚学习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加上之前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合称为杠杆的五要素,是每一个杠杆必须具备的。
【板书】杠杆五要素
杠杆力臂的做法
1)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联系亲身经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离支点近省力”的解答。
学生仔细听教师的讲解
对知识进行应用练习,并说明理由。
对五要素做一个小的总结,回顾依次五要素作图法
Continue延续(在新授知识基础上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活动时长
三、反思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从教师的总结,结合自己的思考讨论结果,学习杠杆的概念
指出撬棍受到自身重力、石块压力和人手的压力,并讨论得到石块压力会阻碍撬棍转动,人手压力会促使撬棍转动。找到固定点。
观察如何作出这三个要素
Contemplate反思(引导学生评价、反思和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
教学设计
课
题
杠杆
授课
时间
年月日
课标要求
认识杠杆,了解什么是力以及及力的三要素。
学
习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3.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