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织物前处理

棉织物前处理

棉织物前处理
一、技术指标
白度>75 、毛效10cm、强力保持>80%,要求温度低,浴比小,短流程,剂量小。

二、配方分析与设计
2.1. 配方
为达到以上指标并在指标范围内减少药剂和水的用量,采用双氧水漂白,退煮漂一浴法。

以下为设计的配方:
表1
操作时,双氧水在温度达到75℃后半小时后加,在加入硫酸铵后常温浸置10min。

图1
2.2. 配方分析
2.2.1. 雷米帮A
起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将织物表面的油脂蜡质除去。

2.2.2. 硫酸铵
采用硫酸铵代替JFC,起渗透剂的作用,硫酸铵在碱性环境下生成NH3。

根据纤维孔道扩散模型,NH3分子小,可以进入纤维内部,起膨化纤维,渗透作用。

但是由于氨气易挥发,所以在升温开始前,加硫酸铵以后织物浸置10min
2.2.
3. 螯合分散剂
由于双氧水在金属离子的催化下易分解,所以加入螯合分散剂,稳定金属离子的同时将其从织物表面除去。

2.2.4. 碳酸钠、氢氧化钠
作为pH调节剂,由于双氧水的最佳pH在10-11,所以通过调节两者比例,可以使pH 稳定在最佳范围内。

2.2.5. 活化剂
活化剂的作用降低双氧水起作用需要的温度,节约能源消耗。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结果
3.1.1. 毛效
表2
3.1.2. 白度
表3
3.1.3. 大样
对3号做大样,得到以结果:
3.2. 数据分析
1、2号样的比较发现,两者在双氧水的浓度上,前者是后者的3.3倍,而白度只相差3.4,说明1号样的双氧水用量过多。

1、3号样的比较发现,硫酸铵的有无影响织物白度,但是相差不大。

原因可能为双氧水浓度过大,导致硫酸铵对其的影响占比重减小,无法在白度上体现硫酸铵的影响。

对比1、2、3号样的毛效,可以发现毛效相差巨大,1号毛效15.5cm,而2、3号只有点状浸润。

1、2号差距只有双氧水的浓度变化,1、3号差距是硫酸铵的有无,说明2、3号样中硫酸铵没有起作用,这是操作上的误差导致NH3散失。

但是这也在反面上说明,硫酸铵的在该配方中起的作用与实验推理中的作用相符。

但是在后面的染色过程中,按照该配方处理后的棉布的K/S值大于实验室所给的棉布的K/S。

四、小结
大样的强力为原样的92.99%,白度>75,织物厚度、线密度与原样相差不大。

说明配方可以在达到技术指标的基础上大幅度保持织物的强力与质量。

五、贴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