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奇的货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主要身份是消费者,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因此,本课首先从货币入手,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经济现象,去逐步理解、认识并最终把握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卡、支票和外汇等常用的经济常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提示:说明本课堂可以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4、要注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本课内容和每个学生都密切相关,学生对日常中的货币现象应该都不陌生。但如果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货币的本质和理解商品与商品、货币、信用卡、支票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支票、外汇、汇率等等,既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思考、理解和感悟本课的经济现象。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生产意识、利他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正确的金钱观。
1、在讲授货币产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受物物交换的麻烦和不便,并引导学生得出物物交换成功的条件是:交换双方的需求正好耦合。
2、通过补充一些材料,让学习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商品、货币的本质。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补充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现象和概念: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卡、支票等等,理解货币的本质特点及其现实中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利他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1、货币的本质2、货币的基本职能3、纸币
教学难点
1、外汇2、汇率3、正确对待货币
学生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本课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分三课时加以讲授,教学环境分:导课、讲授新课、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等部分。
1、知识目标:商品及其属性、货币、价格、信用卡、支票和汇率等
2、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历史的看待货币产生、发展的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正确判断、识别经济现象的能力;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等
分层作业题
1、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货币本质的是:A 货币可以与一切商品进行交换并表示其价值 B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代表和象征 C 充当货币的贵金属 D 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2、马克思指出,货币没有臭味,无论从哪里来,一方面,它代表以及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 (1)写出商品流通的公式;(2),说明商品流通的阶段转化过程。
3、参加以“金钱能使鬼推磨”为题的辩论,收集资料,围绕观点本课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去认识、理解商品、货币、支票、信用卡等经济现象;
2、讲授过程中要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动,小组研讨,灵活处理。
3、对有些专属的名词概念,如商品、货币、货币的职能、价格、纸币、汇率等,有些更适用于教师的讲授,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梳理。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本课是《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是信用卡、支票和外汇。本课涉及的内容既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多不好理解的经济专用名词,因此在授课中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
提示:可从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