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百花齐放

第20课百花齐放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人为之骄傲为之振奋的一颗耀眼金星。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深知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所起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成长过程,是新中国综合国力成长的一个缩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走向体育强国。

教学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其反映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必然赋予强烈的时代特征,深深地渗透着历史发展的印迹。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什么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高等教育是怎样发展的?
二、设问导读
(一)文学的繁荣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许多反映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涌现出来。

2、“文革”以后,特别是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先是反思“”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的是反映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和戏剧、、、等艺术也很有成就。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_,大力开展运动。

2、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水平迅速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合作探究:
为什么建国以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三、自我检测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三个面向”D:面向世界,接轨国际
2、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A:《丝路花雨》B:《日出东方》
C:《大决战》D:《梁山伯与祝英台》
3、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下列获奖的作品是()
A:《班主任》B:《哥德巴赫猜想》C:《冬天里的春天》D:《红岩》
4、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

新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是()
A:容国团B:许海峰C:李宁D:刘国梁
四、巩固训练
1、下列不属于新中国诞生后的文艺作品的是()
A:《东方红》B:《青春之歌》C:《林则徐》D:《狂人日记》
2、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舞剧是()
A:《武则天》B:《丝路花雨》C:《白毛女》D:《梁山伯与祝英台》
3、最早提出“健康第一”的国家领导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
4、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仅派出刘长春一名运动员。

从刘长春一个人孤零零参加奥运会比赛,到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发生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改善B:交通运输发展
C:对外交往增多D:综合国力增强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我国)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又迎来了一个创作的春天。

材料二: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

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

请回答:
(1)1956年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的崭新局面得益于党的什么方针?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激情奔放的时代,请举出这一时代的优秀作品。

(3)材料二中茅盾先生设立茅盾文学奖的目的是什么?举出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不少于2例)
五、拓展探究
请列举新中国诞生后,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每一方面至少举出三个例子)。

六、课堂小结: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一、文学的繁荣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2.“文革”后的文学界
二、艺术的成就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
2.竞技体育的成就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