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总学时:1周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
2015.12
前言
井巷工程课程设计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课程之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生在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中井巷工程实施技术、工艺、施工组织与安全等管理奠定基础。
井巷工程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
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
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一、设计内容及重点:
1、设计内容:
(1)巷道(或硐室)断面设计;
(2)爆破作业图表的编制;
(3)掘进工作面通风与防尘(可略)
(4)岩石装载与转运;
(5)巷道(或硐室)支护;
(6)施工组织与管理
(7)安全技术措施(略)
2、课程设计重点
巷道(或硐室)断面设计、爆破作业图表及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
即巷道作业规程的编制。
二、设计说明书内容及要求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巷道(或硐室)名称、位置、用途、工程量、巷道(或硐室)施工的进度及工期要求以及与其他巷道(或硐室)的关系。
1.2设计依据
质部门提供的××矿的地质精查报告
经过审地批的××矿的初步设计、施工设计
矿井设计手册
井巷工程教材
煤矿安全规程及其他相关规范
2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详细说明巷道(或硐室)穿过岩层柱状,地质构造,巷道(或硐室)顶底板岩层名称、性质、硬度、涌水量、瓦斯等有害气体及煤尘情况
3 巷道(或硐室)断面设计及支护
3.1 巷道(或硐室)断面形状的选择
3.2 巷道(或硐室)断面净尺寸的确定
3.2.1巷道(或硐室)净宽度的确定
3.2.2巷道(或硐室)净高度的确定
3.2.3巷道(或硐室)净断面面积和净周长
3.2.4巷道(或硐室)净断面面积的风速校核
3.3 巷道(或硐室)支护设计
3.3.1巷道(或硐室)支护形式的选择
3.3.2巷道(或硐室)支护参数的设计
3.4 道床参数的选择
3.5 巷道(或硐室)掘进断面尺寸的确定
3.6 巷道(或硐室)内水沟和管线的布置
3.7 巷(或硐室)道掘进工程量和材料消耗
4 爆破图表(爆破说明书)的编制
4.1 工作面炮眼布置
4.1.1炮眼数目估算
4.1.2掏槽眼的布置
包括掏槽方式的选择、炮眼的数目、打眼方向。
4.1.3周边眼的布置
(1)顶眼及帮眼的布置
(2)底眼的布置
4.1.4辅助眼的布置
4.1.5工作面实际炮眼数目
4.2钻眼机具及爆破器材的选择
4.2.1钻眼机具的选择
凿岩机具的型号、数量;
4.2.2炸药和爆破器材的选择
包括起爆方法的选择,炸药、雷管的品种和起爆器的选择。
4.3 爆破参数的确定
4.3.1炮眼直径
4.3.2炮眼深度
4.3.3炸药消耗量
4.3.4爆破网路的设计和计算
4.3.5装药结构与起爆
(1)掏槽眼和辅助眼的装药结构
(2)周边眼的装药结构
(3)炮眼填塞
4.4 对爆破工作的主要要求
4.4.1总体要求
4.4.2钻眼安全注意事项
4.4.3爆破安全注意事项
4.5 爆破作业图表
表1 爆破原始条件
表2 炮眼布置及装药参数
表3 预期爆破效果
工作面炮眼布置图(三视图)
5 生产系统
5.1 通风(可略)
5.1.1通风方式及供风距离 5.1.2风量计算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k Q 1001= m 3/min
(二)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A Q 252= m 3/min
(三)按人数计算
n Q 43= m 3/min
(四)按局部通风机的实际吸风量计算
l Ik Q Q 局=4 m 3/min
(五)确定需要的风量
Q= m 3/min
5.1.3风量验算 (一)按最低风速验算
(1)岩巷掘进工作面的最低风量(Q 岩):
岩岩S 9⨯≥Q m 3/min
(2)煤巷掘进工作面的最低风量(Q 煤):
煤煤S 15⨯≥Q m 3/min
(二)按最高风速验算
岩巷、煤巷或半煤岩甚掘进上作面的最高风量
S 240⨯≤Q m 3/min
(三)按掘进工作面温度和炸药量验算
(四)按有害气体的浓度验算
回风流中瓦斯或二氢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其他有害气体符合《煤矿安全规程》
5.1.4局部通风机的选型及安装地点
附图:通风系统示意图
5.2 岩石的装载与转运
5.2.1 岩石的装载
包括装岩方式的选择、装岩设备的选型等
5.2.2 岩石的转运
包括转载、运输设备、调车方式等
装载与运输设备配备表
附图:运输系统示意图。
5.3 支护
说明永久支护的施工工艺过程,包括选用的配套设备及相关的技术参数要求等。
附图:永久支护与掘进工作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6 施工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1 施工组织
6.1.1工作制度
6.1.2作业方式 6.1.3劳动组织
6.2 循环图表
6.2.1循环方式和循环进度 6.2.2循环时间
在确定了炮眼深度,也就知道了各主要工序的工作量,然后可根据设备情况、工作定额(或实测数据)计算各工序所需要的作业时间。
在所需的全部作业时间中,扣除能够与其他工序平行作业的时间,便是一个循环所需要的时间T ,即:
432121)(T T t t T T T +++++=φ (1)
式中 T ——个循环的总时间,min 。
T 1——安全检查及准备工作时间,亦即交接班时间,一般约为 20 min 。
T 2——装岩时间,min 。
t 1——钻上部眼时间,min 。
t 2——钻下部眼时间,min 。
φ——钻眼工作单行作业系数。
钻眼装岩平行作业时,一般为0.3~0.6;钻眼装岩顺
序作业时,t 1=0,φ=1。
T 3——装药联线时间,min 。
T 4——放炮通风时间,一般为 15~20 min 。
(一)装岩时间T 2的计算
nP
SL T η
602=
(2) 式中 S ——巷道掘进断面积,m 2
; L ——炮眼平均深度,m ;
η——炮眼利用率,一般为0.8~0.9;
n ——同时工作的装岩机台数;
P ——装岩机实际生产率(实体岩石),m 3
/h 。
(二)装药时间T 3的计算
装药联线时间与炮眼数目、炮眼深度、装药量及同时参加装药联线的工人组数有关,可用下式计算:
A
Nt
T =
3 (3) 式中 N ——工作面炮眼总数,个;
t ——平均一个炮眼装药联线所需时间,min ;
A ——在工作面同时装药的工人组数。
(三)钻眼时间总时间的计算
mv
NL
t t =
+21 (4) 式中 t 1+t 2——钻眼总时间,其中t 1是钻上部眼的时间,t 2是钻上部眼的时间,min ; N ——工作面炮眼总数,个; L ——炮眼平均深度,m ; M ——同时工作的凿岩机台数; v ——凿岩机的实际平均钻速,m/h 。
(四)钻眼工作单行系数φ的计算
2
11
t t t +=
φ (5)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钻眼、装岩平行作业时,φ值一般为0.3~0.6;钻眼装岩顺序作业时,
t 1=0,φ=1。
(五)一个循环的总时间
将以上各式代入(1),同时,为防止实际工作中,为了防止难以预见的工序延长,应考虑留有10%的备用时间,故一个循环的总时间为:
)60(1.141t A
Nt
mv NL nP SL T T ++++
=φη (6) 应当注意,由上式计算出的循环总时间,与每小班的作业时间不相适应,还需要进行调整。
这样较为麻烦,为此,也可以先确定与小班作业时间相适应的每一循环的总时间,反算出相应的炮眼深度,即
nP
S mv NL T A Nt
T T L η
φ+++
-=
)(9.041 (7)
6.2.3循环图表
6.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3.1设备配备
巷道施工过程中包括“破、装、运、支”等工艺过程的设备配备。
设备配备一览表
工作面长度、巷道掘进断面、净断面、巷道岩性、支护形式、工效、月循环次数、月进尺、循环率、日出勤人数、日进尺及各种材料消耗等。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7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可简略)
7.1顶板管理
7.2凿岩放炮
7.3岩石运输
7.4通风防尘
7.5水患预防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