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危机公关处理策略
当山西朔州发生假酒事件时,汾酒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 并未有所行动;当发现“假汾酒” 时,才开始着急,开始声讨 制假、贩假者,开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但是这种着急只是 为自己着急 ,而不是急消费者所急,所以消费者不会领情,不 会觉得汾酒是如何伟大的企业。这一举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古井贡集团董事长的信,3.15专题节目也对 该董事长进行了专访。很明显,在这样的企业行为之后,就算 市场上发现古井贡假酒,消费者的同情也会多于抵制。如果汾 酒把受害者当作自己的消费者,那么“自己的酒民”中毒了, 为什么不予以重视呢?这就是对企业形象的冷漠,对消费者不 负责任的表现。中国的许多企业基本上是幸灾乐祸多于承担责 任,当“假酒”喝死人之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首先想到 的是推卸责任,急着告诉消费者,那酒不是我本企业的。那么, 谁来负责任?答曰:法制——人命关天,法制完善尚需时日, 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毋庸置疑,山西汾酒在处理“假酒案”的态度 上存有侥幸心理——只要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 然而这种侥幸的心理不但无助于汾酒渡过危机,反 而在后来发现假冒汾酒时,让企业处处被动,直至 后来的一蹶不振。很多人在提到汾酒时,都认为是 假酒害了这个企业,如果一个企业连“假冒伪劣” 的危机都渡不过,那么很难想像它能渡过前面提到 的另外11种危机。所以,即便汾酒“侥幸”渡过了 那次假酒危机,也难以预料其他危机是否会拖垮这 个企业。
由于对消费者投诉的不当处理,致使只留存于极少数用户中 的义愤变成了整个消费者群体的义愤和反感,并使以往鲜为人 知的(也是并不严重的)质量和服务的缺陷被极度放大;而蹩 脚的公关技巧和备受非议的法律应对,又使它高贵豪华的形象 在中国人心中变成了“傲慢自大”、“店大欺客”的深刻印记。 奔驰公司在“砸奔事件”中的举动,被一些公关公司奉为最新、 最经典的“处理不当案例”,甚至被作为笑料在专业人士中流 传,也有媒体献策,要奔驰找个“替罪羊”,“杀”公关以谢 客户。危机公关中的几大忌讳,奔驰几乎都犯了。3月25日, 奔驰终于对它的失败公关作出检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 有限公司总裁麦基乐承认“与客户沟通缺乏技巧”。公关界人 士对奔驰公关败笔有诸多评论,如反映迟缓、态度傲慢、推诿 搪塞、渠道错误和国情不通等,但认为最不能容忍的失误是: 对用户的不断指责和威胁,使公司很快在公众中形成难以磨灭
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种“无成本广告模式”,即发给每个宣传站 和村级宣传员一桶颜料和数张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模板,要求他们把 “三株口服液”刷在乡村每一个可以刷字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 牲口栏圈和茅厕上。以至于当时每一个来到乡村的人都会十分吃惊地 发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三株的墙 体广告。三株在中央电视台及一些中心城市的电视台购买了大量的非 黄金时间的广告段位,用以播发拍得并不精美却充满了语言诱惑的三 株系列形象片。其中最突出的主题便是“三株争当中国第一纳税人” 和“振兴民族工业”。在广告传达上,三株也极为大胆和富有创造性 地走出了一条“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道路。三株首创了专家 义诊的行销模式。在中心城市,每到周末,三株就会聘用一些医院的 医生走上街头开展义诊活动,而其主旨依然是推销三株口服液。到后 期,三株更把这股义诊风刮到了乡镇、农村。据不完全统计,三株每
在“砸奔事件”中,奔驰公司的所有声明都有对消费者的 指责,并给予它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反感的定性。第一辆奔驰被砸 后,奔驰公司的声明对它的定性是:“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 为” ,“非理性的而且无意义的举动”,“不必要且侵害我公 司的权益的行为”。几顶大帽子盖下,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措施, 连旁观者都看不下去。在第二辆奔驰被砸后,奔驰的指责几乎升 级为外交恐吓:“希望王先生的行为不会给正在进行国际化的中 国造成不良影响。”此时,奔驰给人的联想只有店大欺客和蛮横 自负,结果使自己为解决这一事件做的很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2007年6月5日,洛阳王先生驾驶德国原装进口奔驰S350在连霍高 速公路385公里处与一辆“东风”货车追尾相撞,该车前部及顶 部严重损坏,但该车配置的8个气囊均没有弹出,乘坐该车的车 主和女儿受伤。 其后车主就安全气囊问题多次与郑州的经销商 及奔驰公司中国总部交涉未果。12月16日,王先生将自己面目全 非的奔驰轿车拖到郑州市区以北的黄河岸边,面对母亲河誓言
(3) 官僚主义 A. 案例:三株公司毁于部门壁垒 如果提到当今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脑
白金、黄金搭档,那么我们总会缅怀曾经辉 煌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崇拜毛泽东“农村包 围城市”思想的吴炳新显然更具战略家的能 力,他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开展 人海战略,聘用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充实到 县级、乡镇级的办事处和宣传站。
媒体危机公关处理策略
讲师:闫治民
(1) 侥幸心理 A. 案例:山西假酒案中汾酒与古井不同做法 汾酒,作为我国著名的白酒老字号品牌,也 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1990年代初 乃至以前相当长时期内,其均在白酒业处于遥 遥领先的地位。
从最早的民间流传关于汾酒的故事传说,到“牧童遥指杏 花村”的唐诗美誉,到建国后众多国家领导人、文人墨客的题 词留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汾酒品牌的魅力。上溯10 年,汾酒同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品牌上与茅台不相上下,而 销量上比五粮液要领先。但自从山西假酒案之后,汾酒便一蹶 不振,不但销量不能同日而语,在价格上和五粮液相差二百多 元。假酒案原本与汾酒毫无瓜葛,不幸的是同处一出事地点, 并且后来又查出了“假汾 酒 ”。如果仅仅是同处一个出事地 点也就罢了,毕竟“假酒”不是汾酒,喝酒者也可心安理得。 “假汾酒”一查出就炸开了锅,消费者不知此“假汾酒”非彼 “假酒”,但消费者知道“假汾酒”就是假酒,喝“假酒”轻
(2) 傲慢自大
A. 案例:奔驰汽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砸事件
典型的客户纠纷危机发生在 2002年的“砸大奔”事件,为此奔 驰公司被媒体评为2002年中国跨国 公司中最大的输家。2001年12月 26日武汉野生动物园的一阵锤响, 就像一出话剧的开场锣,“砸奔事 件”让人们看足了血泪,投诉告状 无门、抬棺示众、恶语相向、推诿 搪塞、爆炒作秀,而话剧的结果, 就是堪称“德意志灵魂”的奔驰品 牌在中国的形象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