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旗袍发展史

旗袍发展史

旗袍的源头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因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

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

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

他们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料不同之分。

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

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于顺治二年(1 645年)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

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也由于满人骑射生活方式的改变,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妇女的旗袍变化尤为显著,马蹄袖被改去,袖口渐渐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满身都绣有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做工越来越细,旗袍也越来越俏丽。

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旗袍的发展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满族人住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

如:不宜于农耕的窄袖油马蹄袖,就变成了喇叭袖;不常骑马、四开衩就改变为两开衩,甚至不开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宽袖大袖长袍样式。

用料也有变化。

以前定都东北盛京后,已由以皮袍为主改为多用棉布,这时,不但仍多用棉布,绸缎料也多起来。

男人旗袍虽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

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若用就会被砍头,且可株连九族,所以,民众是忌用的。

妇女的旗袍变化就更大,如圆口领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制工也精巧得多,不仅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且认为越多越美。

清末北京地区还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用料等花色品种就更是多样,虽仍为宽袍大袖,但较男式旗袍(后发展为长袍马褂)就显得远为俏丽。

直至1910年,清皇朝覆灭后,旗人旗服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反而在汉族妇女身上悄然出现,她们把旗袍领子改低了.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姑且可以称之为改良旗袍,这种服装的革命赢得了男人们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开始样子是:喇叭管袖口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改良旗袍越来越瘦,紧裹腰身,将人体的轮廓曲线勾划出来,袍叉开到了大腿,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当时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旗袍虽然遭到冷落,但却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民国时期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保持较长的稳定性,各系军阀在走马灯似的换位子,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是日月变化。

时代在急剧的变化,风气在急剧的变化,观念在急剧的变化,女子服饰的变化更是一日千里,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受到当时汉族女子装束简练自由风格的影响,旗袍也同样趋于简化,袖子开始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露出一截手腕;袍身的长度也开始减短到膝与脚踝之间,领子受当时汉装的影响,一度也变为“元宝高领”,而后又渐渐变矮。

这时的旗袍在装饰上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不但色调力求素雅,镶滚也比以前简练的多,不再以装饰体现身份和地位,而更追求自然的效果,整体显得越来越素净。

这些变化主要是与受当时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有关,当然也与旗人不再有显赫地位和心境有关。

此时旗袍的轮廓变化不大,仍然承袭着清末的宽敞,旗袍线条造型也仍然较为平直,但在大力简化中开始注重体现女子的曲线美,尽管并不明显,但删去繁复的装饰本身即意味着本来面目的出现,可以说,此时的旗袍已经向时装化迈出了第一步。

据说最早穿着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蓝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妇女的羡慕,引以为尚。

二十世纪初,女学生代表着自由与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着装往往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因此她们穿着的旗袍也成为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妇女纷纷效仿。

辛亥革命后的改良旗袍,特别五四前后直到30年代,女学生们常穿的蓝布旗袍,款式又有较大变化:宽松直筒式改为紧腰身;长度改短;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

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袖子等处又多有变化,时而高领、时而低领、时而省去领子,袖子又由宽袖变窄袖,长度则有时可及手腕处,有时又短到上臂全裸露。

而紧身贴腰显示曲线美的优点则一直保留。

再加下摆回收,长及踝骨,就显得十分爽身合体。

1920 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

现代意义上旗袍即是这种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

在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点一滴的变动中,酝酿着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服饰变革。

20年代中叶,在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的上海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服饰,长至脚面的马甲。

马甲宽松,四周作滚边,时髦女子一般将它罩在到大袖的短袄的外面,从而取代了长裙的地位。

这便是现代旗袍的前身。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民国服制条例》作出规定,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即国民礼服。

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式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

以政府条令的形式对旗袍做出规定,足以显示出旗袍仅用了十几年间就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中国女性。

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成为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 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

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

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扔"资产阶级小姐"。

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

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复苏的年代然而,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

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

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

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

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款式的变化及式样旗袍款式多种多样,有琵琶襟、大襟、对襟等,在装饰工艺上,有绣花、印花或盘金间,辛亥革命后,由于受到外来西洋服饰的影响,旗袍的腰身开始收紧,衣领从1寸加高到2寸。

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时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优点,使女性的胸部,腰际曲线得到充分的显示,大襟的式样更为多样,如一字襟,双大襟、斜大襟等。

进入40年代后,旗袍省去繁杂的装饰,因而显得简洁,轻便、适体,一年四季都可穿着,其款式有单、有夹、有棉;有长袖、短袖、无袖;有低领、高领、无领;还有硬领、软领、直角领、圆角领等;在用料上有绸缎、有棉绸、士林布等;有绣花的,也有无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