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

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

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

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

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

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

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

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权力。

公共物品前面说过了,公共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政府预算,政策高于预算,预算约束政策,由此可见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微观控制个体供给,宏观控制社会总需求。

公共权力中最重要的是征税权和公共支出的权力,正因为如此,政府的目标即为确保公共支出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必须大于征税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损失。

但是,公共权力如果过大就会带来寻租腐败,进一步导致政府失灵。

因此,必须营造适度政府,并加强其他方面的监督和制约。

由此可见,公共部门存在有两个理由:(1)是因为人们需要集体行动获取合作收益,也就是互利。

政府公共部门向民众征集资源并且使用这些资源为民众服务,双方从这种“交易”中各自获取好处。

(2)纠正市场失灵。

政府管制和公共部门是对于市场失灵有效的补充,即使再成熟的市场经济也需要公共部门来纠正市场失灵,因为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

但是,政府干预是以市场失灵为边界的,市场失灵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就必须进行干预。

(二)其次要说的是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了解了这些学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作用。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边际分析,本科时候学经济学时,边际分析就是一个重点,它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使用资源时的社会边际边际成本,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就需要进行资源的最优定价。

但是,很多资源的最优定价是比较难落实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尚未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的时代,定价会比较容易触及到社会公正的问题,比如水资源的紧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紧迫性之间的冲突。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利他行为的背后还是利己,正如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发挥的作用所说:引导人们的利己行为产生利他的效果。

只不过这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关于政府的行为假设就不得不引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和其他个人并无不同,因此政府也存在缺陷。

此外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从而引出了经济效率的概念,如何将资源用于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比如政府预算的优先用途。

帕累托效率用以描述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除非损人,否则无法利他的状态。

没有将资源配置到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称为缺乏经济效率,但并不等于浪费,浪费是一种极端状态。

资源稀缺性假设告诉我们,一项政策是否正确,不是要看其带来的回报更要看它带来的收益是否高于机会成本。

第二,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

主要涉及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

公共经济学某种程度上理论更贴近宏观经济学,方法工具上借鉴微观经济学。

第三、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管理政策多宏观、多短期,逆风向行事,而总供给管理政策多微观、多长期,用以调节供给量,最终反映到GDP和GNP等数据指标上。

第四,乘数原理。

此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描述的是公共支出的变动将以乘数方式影响GDP的更大变动。

涉及的概念是边际支出倾向和预算支出乘数,由此可以计算出追加一定数额的公共支出后,可以得到GDP的变动额。

目前,我国居民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导致了民众消费依然疲软,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远没有达到目标,只能依靠政府投资和出口外需来拉动总需求。

在公共政策上有两点需要反省:一是收入差距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二是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转嫁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

因此,如何建立民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经济的美好期许以提高边际支出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第五,产权与制度理论。

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现在社会的分工深化导致了交易成本不断增大,公共经济学就是要寻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政策。

产权理论还十分强调激励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正因为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产权可以从低生产效率者手中转向高生产效率者手中,并且是人们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水平。

制度理论则是重点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它改变人们的“偏好次序”和“相对收益”来引导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六,博弈论。

通过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引出了重复博弈论的“强均衡”概念,解释在当今这个重复博弈的环境中,通过某些制约,是可以实现合作的,而且长期合作要比短期合作更可取。

它还让我们思考自身同对手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在人类社会中顽强生存的第一步。

博弈论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与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不谋而合。

(三)公共部门的存在理由除了合作效益之外还有就是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包括微观的和宏观的两方面。

微观的市场失灵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宏观的市场失灵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

比较值得一说的是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溢,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施加于他人的、未予补偿的和未经许可的损害或利益。

当施加的是有利益时,为正外部性,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例如科学发发明造福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若个体行为所施加的是损害,则为负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私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

个体的外部效益或者外在损害受到某种形式(如税收和补贴、自愿协商、管制、收购一体化等)补偿时,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这是解决由外部性导致低效率的传统方法。

许多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专门为负外部性所设,而专利制度专为正外部性活动所设。

更多时候政府的干预更加有效率。

另外区分垄断和自然垄断,垄断是必须要禁止的,通过竞争取代垄断。

而自然垄断是允许的,由于自然垄断是由市场容量有限和规模经济以及沉没成本导致的。

限制自然垄断要么会使厂商亏损停业要么会使消费者蒙受更大的损失。

产权理论认为,很多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产权制度的失灵、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协调失灵导致的。

比如高速公路拥堵就是免费政策导致排斥成本过高,受益人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协调失灵的。

(四)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除了市场失灵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若干理由。

除了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失业和通货膨胀,还有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再分配和优(劣)效品。

此外,还会由于消除贫困、保障权利、家长作风和承担对后代的责任等理由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

然而不当的经济干预会导致政策目标无法达成,还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核心领域分别为:配置、稳定和分配。

配置职能首先是提供公共产品,其次是纠正外部性,公共产品由于外溢程度的大范围巨大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特例,分为公益品和公害品。

庇古方案是传统的用税收和补贴的方式解决外部性,还可以利用科斯倡导的产权理论的中财产权配置和并购的方法解决,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政府管制。

稳定职能是宏观层面的需求管理政策。

分配职能是政府追求平等分配的目标,纠正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判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事实证明不能只追求结果平等还要顾及机会平等。

(五)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使得成本补偿困难和偏好失真,只能通过政治程序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

公共选择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消费者最真实的公共物品偏好,最主要的是通过“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两种方式。

尽管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在社会层面上将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选举机制仍旧是公众表达公共物品偏好的基本机制,其他所有机制只是补充而不可能取代它。

伯蒂特的“以足投票”便是对选举机制的很好补充,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辖区因而存在广泛的选择余地时,那么个人选择迁移“以足投票”就是显示真实偏好,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所征收的地方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组合,从而地方公共物品可以经由辖区间移民而得到有效配置,克服地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

当然,伯蒂特假说存在着比较明显局限性。

(六)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权力,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关键。

税收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权力,但是税收会对资源配置和人民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尤其是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会引起公民的消费更倾向于低税或者无税的商品。

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税收征收总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尽管税收都有相应的纳税义务人,但是真正负担税务的却不一定是义务人本身,因为税务可以转嫁,比如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商品的销售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七)政府尽管有税收作为平衡公共物品的公共手段,但是有些公共服务利用公共收费反而效率更高。

公共收费具有自动筛选功能,尤其针对准公共物品,如公路桥梁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将对该项公共服务需求并不强烈的公众排除,将资源留给最需要它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