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期末

社会学概论期末

【一、冰山理论】一个人的自我像一座冰山,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冰山共分7个层次:行为(可见)、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1)本我:人生而具有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婴幼儿(2)自我:自身理性部分,他教给人们学会抑制对快乐的追求和欲望的急切满足(3)超我:看做人的良心的等同物,是社会道德在人的内心的体现,通过自豪感与羞耻心发生作用,来影响自我的决定。

*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两者间总是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中。

【三、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个人的人格成长(2)生育功能:家庭是目前社会所认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的社会基本制度(3)感情功能:主要表现在宣泄、调节、娱乐等方面,在家庭中可以向家人倾诉一些在正式组织中不可交流的信息和情感(4)性爱功能:起着控制性行为的作用,即社会将人们的性生活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有利于性需要的普遍满足,以及避免由于满足性需要而引起的社会混乱(5)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赖、大大减少监督和管理费用、家庭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

【四: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1)经济依赖的减低:女性有独心性和自信心(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社会上道德、政治、文化与法律对婚姻影响力降低(3)希望过高(4)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五、“镜中之我”理论】: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3中过程(1)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表现(2)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辨认(3)为自我形象解释这些判断—主观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个性形成,并不完全把儿童看做按照他人要求而逐步成型的适应者,而更多地把这一过程看做她们自己如何根据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智力只通过对外界感知与实际接触表现出来(2)前运算阶段{2-7岁}:还不能进行简单的脑力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活动仍和具体的外部世界不能分开(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发展出运用规则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六、社区与行政关系】(1)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人为划定的,因而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2)社区由于其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只能是单一的形态,行政则可以是多形态的(3)从社区研究的历史上看,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范围并不是很大的社会区域内【七、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

|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1)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居住与迁移(2)在城市工作和居住达到发动时间的人口应享受同一城市的公共服务,不得有身份的制度歧视(3)改革土地、地方财税和住房制度,让农村转入人口安居住房。

【八、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当代社会的大学生】1、戈夫曼“戏剧理论”(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注意前台、后台的表现与角色表现上的配合2、角色失调的原因(1)角色准备不足(2)多重群体的社会化{不同价值观的冲突}(3)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4)编辑人的角色冲突3、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1)角色规范化(2)角色合并法(3)角色层次法(4)角色地位变化法。

【九、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社会学是一门总体社会学科,具有凌驾于各门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

| 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是什么样的(2)解释功能—社会为何是这样(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

【十、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1)民族亚文化{少数民族持有的}(2)职业亚文化{各职业群持有}(3)越轨亚文化{反社会团体所持有}。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性质取决于其反对的主文化}。

【十一、什么是失范?】失范:由于社会规范失调产生的一种社会反常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越轨: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并因此受到许多人否定评价的行为(1)不适当行为(2)异常行为(3)自毁行为(4)不道德行为(5)反社会行为(6)犯罪行为。

【十二、标签论】主要研究对象是某一社会如何依据其价值体系对某人某事“定名”或“标示”的过程。

1、过程(1)社会群体通过制定法律规则,用在那些与该法规发生摩擦或相背离的人身上,并称之为“局外人”(2)大量存在而未被发现的越轨即所谓的初发性越轨(3)原初越轨者有意无意地接受了标签,而产生新的自我概念,甚至对别人的看法表示认同,并开始作出相应的举止,表现为复发性越轨。

2、局限性:越轨行为只是由于被贴标签而不在于越轨者本身的犯罪事实,而那些没有被发现的、秘密的越轨行为被轻视了。

强调认识的过程,忽视越轨行为本身。

【十三、默顿“手段-目标”说】(1)遵从型: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也采用制度化手段(2)创新型: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但拒绝采用制度化手段(3)仪式型{形式主义}:采用制度化手段,但拒绝社会倡导的目标(4)逃避型{退隐主义}对社会倡导的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一概加以拒绝(5)反叛型{抗争}:即接受某些目标与手段,由拒绝某些目标和手段。

【十四、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传入时期{1891-1930}(1)严复《群学肆言》(2)从日本传入中国(3)美教会学校对社会学的移植。

2、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1951}(1)继续介绍社会学学说(2)注重研究中国问题。

3、中段时期{1952-1978}。

4、恢复重建时期{1979至今}。

【十五、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功能。

【十六、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各组成部分间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序的体系或关系模式{反映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及各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要素(1)社会地位(2)社会角色(3)社会群体(4)社会制度。

【十七、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关系】(1)血缘: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2)地缘: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3)业缘: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4)趣缘:人们因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十八、文化的要素和概念】概念:文化石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要素(1)价值观念(2)语言的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十九、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二十、文化传播与融合】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从一个群体传播到邻近的群体中;一个文化元素的传播,必然引起在功能上与之相关的元素随之传播。

融合: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包括了文化接触、碰撞、冲突、采借与整合调试等阶段。

【二十一、社会化】(1)从时间方面,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生物人”~“社会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

| 主我: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

宾我: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他人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那部分。

【二十二、社会角色主要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5)支配角色与受支配角色。

【二十三、社会互动的几种类型】含义: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回应行动。

类型1、顺从型互动(1)暗示:有意或无意向他人发出刺激并能引起他人反应行为的方式(2)模仿:按他人的行动方式去行动,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3)从众:在他人压力下接受他人行动方式的过程。

2、合作型互动(1)社会交换: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否则停止(2)缓助行为:向他人提供社会资源的行动过程(3)互助: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产生。

3、冲突性互动(1)竞争(2)斗争(3)战争。

4、集体行为(1)时尚和流行(2)情绪感染(3)骚动(4)恐慌(5)流言。

【二十四、集体行为的特征】含义:人们在行为方式上的一致性,它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征:自发性、狂热性、暂时性、无规范性、人数众多。

【二十五、社会交换论】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互动的本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二十六、社会群体的特点】1、有共同的活动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相似的群体归属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十七、社会群体的成因】生物性需要、工具性需要、表意性需要。

【二十八、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1、特征: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一定的群体规模{较小};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群体成员间感情依赖;非正式的群体模范;群体意识强,整合程度高。

2、正功能:承担社会化任务;满足人们情感需要;有利于社会整合。

3、负功能:压抑个性形成和个人积极性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目标实现。

【二十九、核心家庭、扩展家庭】1、核心家庭:{原子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1)配偶家庭(2)单亲家庭。

2、扩展家庭:由两个或以上的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1)主干家庭{父辈+子辈+未婚孙辈}(2)联合家庭{同代夫妇x2+未婚子女}—1异代联合+父母—2同代联合无父母。

【三十、社区的类型】含义: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类型:1、按社区生产力发展水平(1)传统社区(2)现代社区(3)发展中社区。

2、按社区空间或功能特征(1)法定社区(2)自然社区(3)专能社区。

3、按社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农村社区(2)集镇社区(3)城市社区。

【三十一、社区与社会区别】1、社区同质性较高2、社区更注重地域理念3、社区中各种关系比社会关系密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更为明确和专门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