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
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三、简要回答(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简述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
3、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4、简述方法论与方法的不同之处。
5、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评述孔德的社会学学说的主要内容。
2、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