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史(1)

现当代文学史(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研究会是建立最早、实力也最雄厚的一个文学社团。

1921年正式成立于北京,不久活动中心移至上海。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

文学研究会先是将沈雁冰接编并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自己的会刊,以后又陆续编辑了上海《文学旬刊》、北京《文学旬刊》和《诗》月刊等刊物。

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在文学主张上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特别强调文学是一种于人生很有意义的工作和事业。

因此,文学研究会也就有了“人生派”之称。

(为人生而艺术派)文学研究会成员众多,组织松散,在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也基本停止。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成员有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人。

出版有《创造社丛书》、《创造》季刊、等十余种刊物。

1925年主要成员南下广州参加大革命(创造前期)。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等回到上海,重组创造社。

出版《文化批判》等刊物,直到1929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创造社后期。

)前期创造社在理论主张上更多地强调“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

”较多地宣传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无目的性的一面,“艺术派”。

创造社在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开始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到1928年,则成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一股重要力量。

新月社新月社1923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饶孟侃、陈梦家、凌叔华、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梁实秋等。

新月社主要以聚餐会、俱乐部的形式存在,无严格的组织形式。

胡适是核心,徐志摩是灵魂。

以《现代评论》周刊、《晨报》副刊为活动陈地,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也有人称他们为“现代评论派”。

新月社以1927年其成员多数南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

后又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在文学主张上,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又称“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前期新月派也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性加以肯定。

语丝社语丝社因1924年底创办的《语丝》周刊而得名。

该刊主要发表杂感、时评、小品,兼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

这些形式不同的文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迅)。

他们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活泼幽默的的随笔文体,被称作“语丝体”,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畔诗社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1925年后停止活动。

湖畔诗社的成员主要有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四人。

他们曾因“专心致志做情诗”(朱自清)而引人注目,1922年4月出版过四人的诗合集《湖畔》,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以及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

第二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918—1936),原名周树人。

“愚鲁之人应当迅行”第一节《呐喊》与《彷徨》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 正传、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不周山。

后来再版时抽去《不周山》),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1、《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鲁迅小说的总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2、《孔乙己》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3、《药》买药、议药、吃药、上坟.华、夏的隐喻。

4、《风波》以1917年张勋扶植溥仪复辟为背景,描绘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的风波。

5、《祝福》为《彷徨》首篇。

祥林嫂的精神悲剧;“我”的悲剧。

6、《伤逝》被称作是一首悼亡诗。

以涓生的手记方式写成。

抒写其无限的悔恨与悲哀。

小说可从多个角度解读。

7、《在酒楼上》吕纬甫,对爱与美的敷衍,在无所适从中走向颓唐8、《孤独者》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后“躬行我先前年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的,所主张的一切”。

9、《肥皂》由四铭的外部表现(主要是语言、行动)穿过表层心理意识、直达潜意识心理的深层意识结构。

10、《离婚》是作者亲自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四篇小说之一(狂人日记、药、肥皂)。

小说写爱姑的离婚事件。

二、人物形象:两大系列,多种形态。

系列之一农民:辛苦麻木,逆来顺受;系列之一知识分子:曾经奋斗,痛苦挣扎。

多种形态:1、觉醒者(反抗者):梦醒了无路可走,孤独寂寞;2、受害者:不幸,愚昧,麻木,被损害与被侮辱;3、权势者;虚伪,冷酷,陈腐;4、庸众(看客):冷漠,愚昧,无意中害人;5、道德家:虚伪,可笑;6、纯真者:人性美,天真纯洁。

通过两大系列多种人物形象(麻木愚味的苦难中的民众与虽觉醒仍最终难逃消沉沉沦或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描写,揭示社会病态和不幸,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三、表现的深切1、创作目的: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出国民精神的弱点;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融化吸收、借鉴与创造五、《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1、以现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同中国古代近代小说划下了界限;2、标志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3、确立了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元共存1)现实主义的主导特征2)浪漫主义精神的始终贯穿3)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一)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创造社丛书”之三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集共收入《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二)其他自叙传主观抒情小说作家作品1、郭沫若(1892-1978)“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寄托小说;身边小说。

寄托小说《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3、张资平(1983—1959)《冲积期化石》)为现代文学最早的长篇。

四、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1、自我遭际(多第一人称叙事)2、大胆的暴露与渲泻3、感伤忧郁的情调4、散文化文体第四章新诗(一)第一节概述1)胡适《尝试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1920年3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初版《尝试集》分为两编。

一是诗体的解放。

首先是以白话入诗,形成了诗的语体解放。

其次是突破旧诗五言、七言的句式,进行长短句式错综排列的新诗形的试验;再次是打破了古诗、律诗在音节用韵方面的限制,采用了白话的自然音节和现代韵,用韵自由。

二是写实。

胡适“诗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有抽象的说法”,因为诗首先必须写得“明白清楚”,才能“有力”,诗美“就是‘懂得性’(明白)与‘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来自然发生的结果”(《什么是新文学》)。

三是偏于说理朱自清说:“新诗的初期,说理是主调之一。

新诗的开创人胡适之先生就是提倡以诗说理。

”(新诗杂话)。

率先以白话作诗,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将白话诗从旧诗体式中解放出来,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三、冰心、宗白华的小诗一)“小诗”也称为“短诗”、“繁星体”、“春水体”。

作为一种诗歌创作潮流,“小诗”兴盛于1922年和1923年前后。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适于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影响最大的“小诗”作者是冰心和宗白华。

“小诗”的形式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形成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

二)冰心的小诗冰心1922年1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1919年冬天写成的《繁星》;1923年5月又出版了1922年6月之前写成的《春水》。

四、湖畔诗人的爱情诗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1925年后停止活动,成员主要有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等人。

他们曾因“专心致志做情诗”而引人注目,出版过四人的诗合集《湖畔》。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主要表现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既体现了五四时期向封建道德宣战的勇猛精神,显示出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也适应着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要求。

一)湖畔诗社冯至的《昨日之歌》:“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一)幽深委婉的抒情短诗《我是一条小河》:二)“堪称独步”的叙事长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第二章郭沫若的诗作第三节新月派诗人诗作之徐志摩的诗林徽因第三节新月派诗人诗作一、“新月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诗社。

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以《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诗镌》时期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

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又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在新月的旗帜下重新集结了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等一批年轻诗人。

1931年底,徐志摩去世,新月诗派的活动渐告结束。

上海时期的活动,一般称之为后期“新月诗派”。

1931年8月,陈梦家将前后期“新月派”18位诗人的一些作品编成《新月诗选》并附长篇序言,较为完整的展现了“新月”诗人的风采。

二、新月诗派的主要理论主张1、提倡以理性节制情感。

2、主张新诗的格律化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1923年9月)第二部诗集《死水》真正体现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1、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红烛》《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死水》2、“三美”理论的成功示范《口供》全诗10句,每句11言,每两句押一韵。

《发现》全诗12名,每句11言,每两句押一韵。

《死水》全诗共五节,一节一韵,每节4句,二四句有韵,每句均为9言。

音乐的美:诗中每行都由四个音尺组成,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

一)“语丝(文)体”:《语丝》周刊于1924年11月17是在北京创刊,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1930年3月停刊。

该刊主要发表杂感、时评、小品,兼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

这些形式不同的文章,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活泼幽默,被称作“语丝(文)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