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谌容《人到中年》 主题思想:中年知识分子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不公平待遇之间的矛盾,付出与得到发 生错位,社会分配问题 两条线索:主线:主人公陆文婷的断裂
副线:姜亚芬的出国
四、戏剧
老舍《茶馆》 怎样反映时代 作者写了三幕:一、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维新代表谭嗣同问斩,全国白色 恐怖; 二、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老舍强调“后”,说明他的创作意图不是写政变事件本身,而是写事件结束后对社 会、百姓产生的影响。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 主题:是为了埋葬旧时代,为旧时代送终。 选择茶馆为切入点的原因: 1、茶馆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喝茶的轻松状态下反映了人们的真实想法,是社会的 一个窗口,从茶馆的窗口看世界 2、茶馆本身也是一部辛酸的发展史,最终走向倒闭,茶馆特殊的文化价值。
局限: 1、思想上:在挖掘赞美现实生活的美的时候,忽略掩盖了现实生活的负面东西, 甚至相当严重的“左”倾思想带来消极影响。每篇文章把美和丑八二开是不行的, 但所有散文中一直没有写,夸大了现实生活中的美,简单地比喻成人间天堂。对时 代生活真实性的反映有问题。批评“优美的言辞里藏着虚假,精彩的诗歌中掺着欺 骗”。没有权力在伦理道德上指责,是时代的责任,不要把鞭子简单地抽到作家身 上,不是作家一个人的责任。 2、艺术:雷同感,模式化的局限,人工雕琢的痕迹,重复缺少创新,诗化处理不 到位,没把握好艺术分寸感。
二、时空范畴
时:1949—2011 年 空:当代文学是本土文学、地域文学,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国土上的文学形态,同 时与世界文学紧密联系。 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有意识地与古代文学衔接、对接;通过当代文学诠 释古代文学,借鉴西方理论阐释,古今转会; 传统:旧传统—中国古代文学 --1917
新传统—现代文学 30 年 1917—1949 当代文学跟新传统更对接,具体表现: 1、现代作家郭沫若、巴金、老舍、毕淑敏进入当代文学时带入新传统; 2、现代文学确立了很多原则,鲁迅强调“人”的文学,国民性批判、人的精神干 预文学,毛泽东的谈话,当代文学基本继承; 国土辽阔:大题材、大境界、大视野的中国文学,大国文化的气派;
三、基本特征 (引用周扬的讲话)
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特点) 1942—建国以后:不妥当的,文学成了政府的工具,无自己应具有的主体独立 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治是错误的,导致文学产生双重错误,给当代文学带来严重 后果,文学的路子越来越窄,如文革时《虹南作战史》中的为生产力论,小说变成 了政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关于文学运动和文学思电影《武训 传》
50 年代(1951— 1953)
电影《武训传》
批判俞平伯《红楼 1954—1955 梦研究》
俞平伯 进而推广 到胡适
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1955
反右斗争
1957
胡风
丁玲、陈企霞的 “反党集团”;浙 江的陈学昭、王源
核心内容
认为武训传污蔑了 农民革命的斗争, 是对中华民族的反 动宣传,带有根本 性质的问题。 反对“资产阶级唯 心论”,从针对俞 平伯进而发展为针 对胡适,从文艺界 进而扩大到全国思 想战线 批判胡风文艺思 想,把其看成“反 党集团” 把对现实生活的描 写和对表面理论的 研究视为“大毒 草”,把它看成是 资产阶级向党进攻
三、小说
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乡土文学 晋东南 与农民、农村有关) 时间:40 年代在解放区崛起 50 年代中兴 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人物:马峰 西戎 孙谦 束为 胡亚 赵树理 历史贡献问题 乡土文学:来源于鲁迅,离开农村,在城里回过头来写乡下,用现代文明的视角写 乡村 鲁迅:民族的劣根性 是知识分子写给知识分子看到 山药蛋派:民族的优根 写给农民看到 随着革命的发展,农民成了时代的主角,作家在毛主席的思想下,农村有了大转 弯,开启了与 20 年代不同的另一种方向,提供了崭新的农民形象:当家做主的自 豪和幸福感。 写作的重要的动机和出发点就是给农民看到,所以农民的思想有进展,文学第一次 与农民实现对接,文学从原来高雅的殿堂走出来,走向广袤的乡村,把文学和农民
绪论
一、概念内涵
何为当代文学? 1、1949 年—2011 年中国(主要是大陆母体(主体))文学,当代性; 2、只有起点而无终点,文学永远在路上,开放性(向未来、世界时空双重开 放); 3、文学必须要为两个文明服务,意识形态性(文学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评价 如果说现代文学还有高山的话,那古代文学是小有起伏的丘陵; 值得一读的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但还不算经典。经典是后人对前人的指 认。当代文学是文学标本,不是经典,文学标本就是通过作品解读社会,而经典是 超越时空的; 为什么要学习当代文学? 1、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特有的血缘关系,写的不仅是“作家”,更是“我 们”,是黑格尔口中的“我们的文学”,为后人留下了形象化的东西,反映生活、 思想情感和时代理念,写的可能是个人体验,但折射了普遍的情感,拥有特殊性、 丰富性、复杂性。当代文学也许在审美上不及经典,在精神史等其他层面可能超越 经典;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当下社会、文学现象的解读能力,理性渗透能力,敏感,相 当的概括能力。
《团泊洼的秋天》 借景抒情,把“悲秋”这一老话题反其道而行,赞美秋天 先写秋的宁静,后写胸中的涌动,用表面的宁静反衬内心的澎湃,对内心阳刚的渴 望,战士的情怀。
如何理解战士诗人?
二、散文
杨朔把散文 当成诗来写,注入了诗的内涵,突破了原来散文强调写实的局限,提升了散文的审 美艺术价值,散文体向诗的文体开放,跨文体,结缘,散文与诗有机结合。
文学在文革后调整,1979 年邓小平文艺大会的报告,两为方向(为社会主义,为 人民),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文学具有自我调控性:民间文学与宫廷文学的调节 伤痕文学:代表作:卢新华 《伤痕》 刘心武 《班主任》
特点:以短篇小说为主,悲剧性,1966—1976 年地文革十年,讲文革 十年的伤痕 反思文学:代表作:古华 《芙蓉镇》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张一弓 《犯人李 铜钟的故事》(分寸在于说明毛主席不知此事)
后朦胧诗:回到日常去,生活怎么样,诗歌怎么样 《中文系》
特点:1957 年前后的反右斗争,主人公往往是右派分子,少数作品讲 到 1958 大跃进 为什么:伤痕:文革刚结束,作家思想简单,刚好用短篇小说来表达;
反思:作家思想趋于成熟,需要更加丰富的题材来表达; 意义:让文学从错误的政治中走出来,还是为政治服务,只不过是正确的政治, 政治色彩还是很浓。 90 年代 入市 有利于走出政治,变成经济工具,无经济独立性。 2、文学与生活(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 强调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干预,对生活有所为,介入生活,文化的使命感、责 任感、忧患意识。(现实主义)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家应成为生活的干预者,歌颂者,推动者,而非旁观者 纯文学: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审美 艺术鉴赏能力强 文学与世界(生活) 文学与作家:灵魂拷问 文学与读者:接受文学:预设读者、召唤结构(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 3、文学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总述 60 年代:颂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 贺敬之《雷锋之歌》(最长)
80 年代:朦胧诗 顾城(《远和近》:1、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的对立,人与自然很亲近,人与人却很 陌生;2、当代青年生活中很容易理解的特定环境,我是男青年;3、艾青对其的评 价“这是两种评价,只能说明诗太短了,连作者也不知道其目的”) 北岛(“我不相信”:这是对朦胧诗的宣誓,对原有价值观的颠覆、转换,诗人的 理想主义,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心中有太阳,用极端的方式表达) 舒婷
的鸿沟填平。可能降低了文学的水准,牺牲深度的代价弥补新文学 20 年来与农民 群众的隔膜。(农民地位发生变化,尤其深刻的必然性)
主题、动机、出发点: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但其自身无法解决——问题 文学
定位:为农民写作
本身的发展 40 年代在解放区崛起 50 年代中兴 但是新中国以后,当代文学中“唱颂歌”的基调,而赵树理既写了农民当家做主的 喜悦,也写了农村中长期存在的落后的小农经济的思想,故被边缘化了,这是“山 药蛋派”面临的尴尬。但其最擅长写小农经济在农民身上的投影,他们不怀好意, 带有讽刺地写小人物日常中的小错误。随着时代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尴尬。 1964 年,批判中间人物(不好不坏、亦好亦坏,芸芸众生,中不溜儿),整个 “山药蛋派”原有的美学体系、创作理念和主张产生了怀疑、彷徨,精神支柱垮 了,赖以生存的阿基米德消失了,变得不合时宜。
二、经验教训
具体作品
一、诗歌
郭小川的诗歌 定位:战士诗人(是指诗歌的战斗性,面对困难大义凛然,用诗歌作武器)
《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南方,甜美的生活,当下 青纱帐:北方,严峻,艰难,险恶 所以标题是南方与北方,现实与历史,战争与建设的对立统一
这首诗的主题也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去迎接今天的苦 难,继续革命。无风花雪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