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_直过民族_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_直过民族_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19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2 2010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077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2-0077-03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彭 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摘 要: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特殊的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揭示了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的现状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能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提出,对全国各地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普遍意义。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特殊的地区,在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云南“直过民族”的含义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云南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长期有效的帮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地区。

这种过渡在云南成功地解决了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其中涉及景颇、傈僳、独龙、怒、德昂、佤、布朗、基诺族聚居区和部分拉祜、哈尼、瑶等民族居住的共66万余人聚居的地区(涉及现在行政区划的8个州市、24个县、17个民族)。

因此,“直过民族”非某单一民族的名称,而是一个民族的集合体,是特殊的对象、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区位制度的产物。

当时这些民族由于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为此,云南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对这类地区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即不进行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以“团结、生产、进步”作为长期的工作方针,逐步消除落后因素,经过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道路,直接地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直过民族”和“直过民族”地区是一个生产关系或者政治学视野的范畴,而非某单一民族或某民族地区的称谓。

根据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直过民族”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直到1949年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原始经济残余形态)与云南其他各民族一道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而这些民族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县、乡、村可称为“直过民族”地区。

二、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多处于山地、半山地,对外较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加快“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正确处理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牢固树立生态省意识,加快建设生态省”发展思路,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谋划、组织并协调好各方面工作,推动云南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至2003年,‘直过区’涉及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民族及部分拉祜、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汉、彝、傣、白、藏等族,涉及20个民族及未定民族‘克木人’,共125.7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4375.6万人的2.87%,占云南少收稿日期:2009-06-17本文为2008-2009年度云南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课题名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初探——兼论临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彭波(1981—),男,汉族,四川眉山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数民族总人口1476.14万人的8.51%”[1]。

“涉及云南现在的怒江、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红河、丽江、保山8个州(市)的24个县(市)的山区,且大多属于边境沿线,涉及边境19个,占云南省边境县的76%”[2]。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直过民族”地区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影响。

占125.7万多人的“直过民族”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直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是对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没有“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就没有整个云南生态省建设的推进。

第二,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着“直过民族”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据统计,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山间盆地仅占6%,云南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对于“直过民族”地区而言,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政策带动下,“直过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至今“直过民族”地区仍多处于山高林密、水流堑深之地,多数“直过民族”依靠种植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为生,“直过民族”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依赖性,生态的好坏关系到“直过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对生态严重破坏的落后生产方式。

“直过民族”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本已恶劣封闭的环境雪上添霜,不利于“直过民族”持续发展。

比如“直过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对生态破坏较大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轮歇地,“直到今天,在云南边地与老挝、越南、缅甸毗邻的半月型亚热带地区,仍然存在着一条绵延千里的刀耕火种地带,其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有独龙、傈僳、怒、普米、景颇、德昂、佤、拉祜、哈尼、基诺、彝、苗、瑶等10多个民族的100多万人口,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计方式”[3]。

以云南省临沧市德昂族为例,“全族80%的耕地为轮歇地,种陆稻”[4]。

这些不利于生态发展的生产方式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逐渐予以扬弃。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这些地区仍然是整个云南省,甚至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

“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需要发展,而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在经济上的投入、政策上的扶持,也需要“直过民族”地区依靠自身的优势。

“直过民族”地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必须保护好、开发好这些财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直过民族”地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直过民族”以种植业、畜牧业和传统手工业为生,“直过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并对自然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

“直过民族”传统文化是“直过民族”在长期直接面对大自然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这些文化是“直过民族”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是“直过民族”成其本身的重要依据。

“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反映出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各具特色,有的是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如纳西人的生活习惯中也留有青蛙崇拜的痕迹,在该民族中忌食青蛙,严禁伤害青蛙等等。

有的则对生态环境起着破坏作用,如现存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取舍。

对此,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以保持“直过民族”的存在为前提,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发扬“直过民族”的传统文化,用科学的方法克服和取代对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做法,实现“直过民族”在自身扬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崇山峻岭使得“直过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对外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样一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使得“直过民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四通”为重点,再加上各地区的“兴边富民”工程,“直过民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包括“直过民族”地区在内的整个云南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目前,云南省山区县以下的农村公路均为低等级公路,很多乡镇还是土路,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

相当部分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环境差,村内道路、供排水、通信等设施不足。

山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用电难问题仍然存在,用电水平偏低。

农村市场设施和流通方式落后,消费自给率高,许多山区还处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状态。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直过民族”地区打开大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一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工程建设。

充分利用“直过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继续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发挥好农村沼气在农村能源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沼气废渣的肥料化利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第三,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七彩云南有着丰富的动物、森林和矿产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等美誉。

“直过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78源是“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应正确地处理好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生态就是破坏生产力的理念,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绝不能不顾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凡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坚决不引进;凡是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项目,坚决不上;山区已建成项目,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决不允许污染企业进山。

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实现开发、保护和整治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四,抓好符合“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机制、制度建设是实现“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在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完善“直过民族”地区山林保护工程的政策措施,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后续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