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水文地质资料时间:2006-01-16 | 点击数:2484 | 来源:信息中心| 【大中小】【打印】【关闭】第一节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条件一、气象、水文特征(一)气象特征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
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2003年全年降水量500.4mm。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见表2-2,图2-3。
表2-2 金堂县30年降雨量统计表时间123456789101112全年降雨量平均值6.810.417.343.272.0114.4218.1190.8120.334.613.14.4845.4最多值15.934.336.3133.4186.7298.2455.4335.5296.372.935.011.81217.1最少值0.90.73.98.910.122.972.980.231.03.80.80.2487.9因此常有冬、春夏、伏旱发生。
冬春干旱频率在90%以上,夏旱频率在77.0%,伏旱频率在37%。
由于夏旱发生频率较高,直接影响大春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在地域上降雨量自西北和东南向中部递减,西北部平坝区和龙泉山区及东南部的土桥地区年降雨量在900mm以上,而龙泉山东侧的高板、三溪、金龙等地年降雨量在800mm 左右,形成干热气候区。
见图2-4。
根据1980年以来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统计计算,不同保证率降水量是:平水年(P=50%)降水量是854.8mm,偏枯年(P=75%)降水量是764.4mm,枯水年(P=95%)降水量是563.3mm。
降雨量较1980年以前有所降低。
(二)水文特征区内地表水系属沱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3条。
沱江为过境主干河道,其三条主要支流(即北河、中河、毗河)在县城附近汇合,穿截龙泉山后折南而流,经五凤溪进入简阳市境。
其他支流以龙泉山和隆盛--石龙为分水岭,分别向北西、南东方向流入沱江。
沱江多年平均入境径流总量76.7亿m3,出境径流总量79.4亿m3。
除沱江及其主干支流毗河、中河、北河外,其余河流,流短量少,见图2-5。
二、地形地貌金堂县为丘陵低山区,地势总趋势是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山高坡陡的龙泉山脉耸立于中偏西北部,西侧属地势平坦的成都平原,东侧系绵延起伏的红层丘陵。
境内最高峰为栖贤乡盐井村的老牛坡海拔1046m。
区内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低山三类,其中丘陵有分为深丘、中丘、低丘、缓丘,见图2-6。
境内西部平原属成都平原的东部边缘,面积约101.59km2,占幅员面积的8.8%,以侵蚀堆积地貌为主,杨柳至三星镇一线以北地势较为低平,以河流冲积的漫滩、心滩和一级阶地为主,在中河与毗河的河间地块及龙泉山坡麓地带有冰积和冰水堆积的台地,二、三级阶地零星分布。
杨柳至三星乡一线以南,主要为侵蚀堆积的宽谷垄岗缓丘和构造剥蚀的中谷圆弧状低丘。
宽谷垄岗缓丘沿溪沟两侧展布,岗顶较为宽平,坡度小于10°,坡面有粘土堆积覆盖,分布高程445m~455m,切割深度约10m。
中谷圆弧状低丘在沟间分布,顺沟谷两侧多形成平台,丘顶为圆弧状,分布高程455m~493m,切割深度约20m~40m,其基底为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地层,分布面积44.4 km2,占幅员面积的3.85%。
中部龙泉山区系构造侵蚀低山区,龙泉山呈北东--南西向贯穿县境,分布面积257.41km2,约占幅员面积22.32%。
沟谷以"V"型谷为主,谷宽一般不超过100m,海拔高程500m~1046m,切割深度约200m~510m,山体由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地层组成。
东部系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分布面积约750.15km2,约占幅员面积65.06%。
整个丘陵地势由北西往南东逐渐抬升,形成低丘、中丘、深丘三级阶梯状丘陵地貌。
淮口镇至福兴镇一带形成中谷圆弧状低丘地貌,海拔高程450m~470m,切割深度约20m。
由白垩系天马山组地层组成。
高板场至三河场一带为宽谷平顶圆顶中丘,海拔高程450m~500m,切割深度约50m。
主要由白垩系天马山组地层组成。
隆盛场至金龙场一线以南东为深丘分布区,海拔高程400m~560m,切割深度可达166m以上。
就其形态又可分为:①窄谷骆脊状深丘,分布于隆盛至金龙场一带,主要有白龙组和苍溪组地层组成。
②羽状谷串珠状深丘,分布于转龙场至土桥镇一带县境之最东南部,主要由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组成。
第二节地层岩性岩相及地质构造特征一、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岩相特征及分布(一)地层岩性岩相县域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及白垩系、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地层。
以陆相碎屑岩为主。
各系地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Q4)(1)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和境内河谷地区,组成沿河分布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表面为砂质粘土,其下为砂砾石层,厚10m-15m。
(2)上更新统风积成都粘土层(Q3eol):分布于东部台地和西部丘陵之西北部,为鲜黄棕色粉质粘土,厚度变化0~21m之间。
(3)上更新统(Q3gl+fgl)、中更新统((Q2gl+fgl))冰碛和冰水堆积层:在靠龙泉山麓的平原边缘河毗河、北河、中河河间由零星分布,为褐黄色含泥砂砾石层。
2、白垩系(K)(1)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①天马山组下段(K1t1):淡紫红色块状含长石细砂岩为主,夹细砾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分布于谢家坝--高板桥一线以北西,砂岩单层厚5m~9m。
②天马山组上段(K1t2)在丘陵区普遍,岩性为灰紫、褐红色块状细砂岩夹泥岩和砾岩透镜体,厚140m,砂岩占全段岩层的60%左右,裂隙率在2.0%~4.18%之间。
(2)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3j):仅分布于龙泉山西北角,岩性为浅砖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紫红色块状粉砂岩,厚度约100m。
3、侏罗系(J)上统蓬莱镇组(J3p):是组成境内龙泉山的主体地层,除在龙泉山出露外,在区内东南部的土桥镇和竹篙以南也有所展布。
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数层细砂岩的河湖相沉积建造,所夹砂岩厚10m~20m,蓬莱镇组总厚度1086m~1162m,在区内东南部仅其上段部分地层出露,出露厚度150m。
二、地质构造(一)褶皱断裂金堂县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中台坳,川中台拱和川西台陷的过渡地带,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川中褶皱带。
主要构造形迹有:1、龙泉山箱状背斜:呈北东--南西贯穿境内,轴线走向北20°东,其轴部平缓,倾角3°~5°,翼部倾角较陡。
龙泉山背斜的核部和翼部,不同程度地发育了扭裂隙和张裂隙。
2、中兴场向斜:经金堂县兴隆场的东侧延伸入境,向南西方向发育,倾伏于淮口镇以南的沱江右岸,其轴向北26°~30°东,东翼倾角2°~5°,西翼倾角2°~4°。
3、红花塘逆断层:始于淮口镇西南沱江右岸,经由境内西南端进入简阳市境内,在境内出露长度约15km,走向北40°东,倾向西,倾角27°,主要发生K1t中。
4、周家庄逆断层:分布于淮口镇南西沱江右岸,长4km。
走向北30°~40°东,倾向南东,倾角40°~70°。
5、易家湾逆断层:发育于县城南东沱江左岸,长6km,走向北15°~20°东,倾向南东,倾角41°~62°,下盘向南位移,为扭压性断层,见图2-7。
(二)节理裂隙1、构造裂隙区内由于地层平缓,构造简单,裂隙大多垂直于层面,与岩性关系较密切,厚层砂岩中裂隙宽大,稀疏,有的裂面有泥砂充填,泥岩、粉砂岩中裂隙较密集,但延伸短、裂隙宽度小,当砂泥岩互层时,裂隙不穿层,砂岩中的宽大裂隙止于泥岩的接触面。
厚层砂、泥岩中,常见有两组高角度张开裂隙,一组走向N360°E。
另一组走向N70°W,裂隙面裂隙多成波状弯曲,宽0.5cm~5.0cm,常见裂隙率0.5~3.5%,平均1.66%。
上述裂隙的发育分布与构造及岩性、岩性组合密切相关。
在中部的低山区,龙泉山背斜核部构造裂隙较发育,其他地区相对发育较差;脆性岩层较发育,塑性岩层发育较差;相同岩性中,薄层比厚层更发育。
2、层面裂隙构造裂隙裂隙多成波状弯曲,此种裂隙可由层间滑动引起,也可由减压作用形成,在地表、地下分布都十分广泛,此种裂隙在层面上成网状,在剖面上呈楔状。
但往往被后期的沉积物所充填。
据以前钻孔资料,层间裂隙每米达20~30条。
在以往的水文地质勘探中及地面调查中证实层面裂隙往往是钻孔的主要出水部位。
3、风化裂隙风化裂隙多种多样,有砂岩中形成的弧形裂隙,泥质砂岩中形成的龟纹状裂隙,钙质砾岩中形成的溶蚀裂隙等。
风化裂隙主要在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风化裂隙虽然细小,张开不明显,穿层性差,但较密集,一平方米之内少则有十几条,多则几十条,往往发育呈网状,发育深度一般在10m~15m之间,接近表层风化强烈,往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风化裂隙是浅层风化带裂隙水的主要储水空间。
第三节主要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及分布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及分布根据本次调查结合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经综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气象等因素,本测区的水文地质单元可分为:松散孔隙水、孔隙裂隙水、风化带裂隙水三个水文地质单元,见表2-3。
表2-3 水文地质单元与含水岩组的关系水文地质单元含水岩组松散孔隙水孔隙裂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白垩系天马山组上段(K1t1)○白垩系天马山组下段(K1t2)○侏罗系蓬莱镇组(J3p)○○水文地质单元含水岩组松散孔隙水孔隙裂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白垩系天马山组上段(K1t1)○白垩系天马山组下段(K1t2)○侏罗系蓬莱镇组(J3p)○○1、松散孔隙水单元:主要分布在龙泉山以西平原区和沱江沿岸一级阶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松散堆积层中,边界清楚。
单井出水量一般在300~1000m3/d,可作为小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
该单元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但在选择场镇集中供水点时可作为重点考虑。
2、孔隙裂隙水单元: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区,出露地层为蓬莱镇组((J3p)的泥岩、泥质粉砂岩岩层倾角7~12°,地下水赋存于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地下水富水型在0.3 m 3/d~5 m 3/d,因地处低山地区,沟谷切割较深,含水层不连续,地下水埋藏较深,不易开采。
属本次区划工作的不宜布井区。
3、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单元:主要分布在深丘~缓丘地区,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天马山组上、下段(K1t1、K1t2)和侏罗系蓬莱镇组(J3p)的砂、泥岩,岩层较平缓,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带裂隙中,风化带深度一般在15m~20m,地下水埋藏较浅,单井水量白垩系天马山组上、下段一般5m~20 m 3/d,侏罗系蓬莱镇组一般0.3 m 3/d~5 m 3/d,地下水动态受降雨影响较大,但容易开采,很适合农村分散农户需水量小的要求,是本次区划工作重点,属宜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