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葫芦岛水文地质资料

葫芦岛水文地质资料

4自然条件4.1气象(1)气温根据笔架山海洋站1994年~1995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得:年平均气温: 10.0℃年平均最高气温: 14.1℃年平均最低气温: 6.0℃年极端最高气温: 34.4℃(出现于1994年7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3℃(出现于1994年1月)。

(2)降水统计笔架山海洋站1987-1995年(其中缺1992、1993年)共7年的降水资料,结果如下:年平均降水量为498.7mm年最大降水量为694.0mm年最小降水量为242.8mm日最大降水量为126.0mm,(出现于1991年7月29日)。

降水多集中在6~9月四个月中,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8%。

(3)雾统计笔架山海洋站1988-1991年资料,大雾(能见度小于1公里),平均每年出现10.7天。

(4)风根葫芦岛海洋站近3年(2006~2008年)的风速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气象观测点坐标为北纬40度44分,东经120度58分,观测场海拔高度17.4m,风速器离地高5.8m,记录结果为10分钟平均风速)N向风出现频率最高,达16.40%;SW、SSW与S向次之,所占频率分别为14.42%、10.81%与9.35%。

强风多出现在N向,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0.89%。

葫芦岛站海域平均风速为3.5m/s,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1.56%:最大风速为20m/s,发生在N,次最大风速为19m/s,发生在NNW向。

分季节对风况进行统计:春季葫芦岛站SW~S向风出现频率较高,达48.40%,N向次之,为11.27%。

常风向为SW~S与N向。

强风向为N向。

春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5.8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46%,最大风速为19m/s,发生在NNW向。

夏季葫芦岛站SW~S向出现频率较高,达42.12%,N向次之,所占频率为14.76%。

常风向为SW~S向与N向,强风向为N向。

夏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2m/s,风速超过10.8m/s 所占频率仅为0.45%,最大风速为11m/s,发生在N向。

秋季葫芦岛站N向风出现频率较高,达20.83%,SW向次之,为14.95%。

工程海域常风向为N与SW向,强风向为N向。

秋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5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63%,最大风速为15m/s,发生在N向。

冬季葫芦岛站NW~NNE向风出现频率最高,达41.70%,其中N所占频率较高,为18.73%;SSW~SW向次之,出现频率为17.62%。

常风向与强风向均为N向。

冬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5m/s,超过10.8m/s的风速所占频率为2.67%,最大风速为20m/s,发生在N向。

4.2水文(1)潮汐1)潮汐性质锦州港附近海区属不规则半日潮海区。

2)潮汐特征值本港水深、高程及潮位值均以葫芦岛理论最低潮面起算(下同)。

最高天文潮位 4.49m;最低天文潮位0.03m;平均高潮位 3.13m;平均低潮位0.82m;平均海平面 1.98m;最大潮差 4.43m;平均潮差 2.32m。

3)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 3.93m;设计低水位:0.34m;极端高水位: 4.92m (重现期为 50年一遇);极端低水位:-1.37m (重现期为 50年一遇)。

(2)波浪根葫芦岛海洋站近3年(2006~2008年)的波浪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波浪观测点坐标为北纬40度42分,东经121度1分,测波仪海拔高度16.1m,测波探头处水深5.8m。

每日08、11、14、17时观测,采用1/10大波波高进行统计)葫芦岛S和SSW向波浪频率最高,分别为18.8%和18.5%,其次为N向,占17.5%。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达68.7%,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仅为2.9%,说明该海域波浪较小。

强浪向为SSW向,H1/10波高超过1.0m 出现的频率为5.7%,超过1.2m出现的频率为2.2%,超过1.5m出现的频率为0.2%;次强浪向为S向H1/10波高超过1.0m出现的频率为2.7%,超过1.2m出现的频率为1.1%,超过1.5m出现的频率为0.0%。

葫芦岛海域出现频率最大的周期为0.0~2.9s,所占频率为46.9%,其次为3.0~3.9s,所占频率为45.2%。

分季节对波况进行统计:葫芦岛站春季波高S~SSW向出现频率最高,共为51.5%,其中S和SSW向,所占频率分别为27.3%和24.2%;N向次之,为11.1%。

波浪的强度以SSW向最强,S向次之。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61.0%,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2.9%;周期3.0~3.9s出现的频率最多为47.9%,其次为0.0~2.9s,所占频率为46.5%。

葫芦岛夏季波高S~SSW向出现频率最高,共为43.2%,其中S和SSW向,所占频率分别为23.2%和20.0%;N向次之,为16.0%。

波浪的强度以SSW向最强,S向次之。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72.7%,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仅为1.2%;周期0.0~2.9s出现的频率最多为56.6%。

葫芦岛站秋季波高N向所占频率最高,为24.1%,其次为SSW与SW向,分别为11.8%与10.5%。

波浪的强度以SW向最强,SSW向次之。

0.5m 以下的波高H1/10所占频率为71.8%,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4.7%;周期3.1~4.0s出现的频率最多为44.5%,其次为0.0~2.9s,所占频率为35.9%。

葫芦岛站冬季波高N向所占频率最高,达到22.4%;其次为SSW与S向,分别为20.8%与15.2%。

波浪的强度以SSW向最强,S向次之。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70.6%,而1.5m 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2.7%;周期0.0~2.9s出现的频率最大为50.2%,其次为3.0~3.9s,所占频率为44.3%。

葫芦岛N向浪资料对本工程没有代表性,但E~SW对本工程的外海波浪是有代表性的。

依据本港区的平面布置方案特点,结合天津港湾研究院在工程区进行的相关数模结论,同时根据《海港水文规范》上风区成浪的相关条例,对本工程不同位置进行风区成浪推算。

本阶段采用设计波要素如表4-3、表4-4。

(3)海流为分析清楚拟建港区的潮流运动情况,于2009年11月在拟建工程海域进行过水文测验。

本次水文测验,共设立了4个临时潮位观测站,分别为H1、H2、H3、H4;6个潮流观测点为V1~V6,具体位置见下图。

水文泥沙测验水文测站、验潮站站位示意图本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属不正规半日潮流。

流向分布情况:施测海区潮流为明显的往复流,落潮实测平均流向与涨潮实测平均流向反向的差值一般不足15°;近岸水域:涨、落潮流向分别为 45°和222°,涨潮为 NE向,往湾顶方向流动,落潮为 SW向,往湾口方向流动;离岸水域:涨、落潮流向分别为52°和227°,涨潮为 NE向,落潮为 SW向;涨、落潮水流方向与近岸水域基本相同。

流速分布情况:实测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6m/s和0.23m/s,涨潮流速略大于落潮流速,其比值分别为1.1;其中,大潮分别为 0.27m/s和0.25m/s,小潮分别为 0.25m/s和0.22m/s;涨落潮平均流速大、小潮分别为 0.26m/s和0.23m/s,大潮流速略大于小潮流速。

总体来讲,观测海域水流强度离岸水域强于近岸水域,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6m/s和0.23m/s。

近岸水域:从V1~V3测站来看,涨落潮水流强度基本相当,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23m/s、0.23m/s和0.25m/s,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21m/s、0.23m/s和0.22m/s。

离岸水域:由V4~V7四个测站可以看出,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30m/s、0.30m/s、0.29m/s 和0.23m/s,东部测点 V7 地处浅水区流速相对较弱,其它三个测站水流强度基本相当;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3/s、0.26m/s、0.27m/s和0.23m/s,水流强度中部水域大于西部和东部。

实测垂线最大流速情况:总体来看,实测垂线最大流速,涨潮为0.59m/s,出现在离岸水域西部 V4测站,落潮为0.43m/s,也出现 V4测站;观测海域涨、落潮水流强度,离岸水域均大于近岸水域,平均最大流速涨潮分别为0.45m/s和0.37m/s,落潮分别为0.39m/s和0.34m/s。

潮流历时:受月赤纬变化和海湾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域的涨、落潮历时有所差异。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施测海区平均涨、落潮历时分别为 5小时 59分和 6小时 23分,涨潮流历时小于落潮流历时,历时差近 23分钟。

近岸水域:V1和 V3测站涨潮流历时略大于 V2测点,落潮历时 V3测点最长,V2测点最短,历时差约为半小时。

离岸水域:涨潮流历时,西部 V4测点大于中部V5、V6和东部V7,落潮流历时中部V5、V6大于西部 V4和东部V7。

具体见表4-6。

余流:从计算结果来看,垂线平均,各潮次观测海域余流速度均较小,变幅在0.9~6.1cm/s 之间,大潮平均为2.7cm/s,小潮为4.0cm/s。

观测海区余流流速,以 V2为最大,大、小潮平均约为5.2cm/s,其次是 V1和 V4为3.8cm/s,V5最小,为1.9cm/s。

具体见下表。

综述:1)施测海域的潮流属不规则半日潮流性质,各站垂线平均的F值在0.14~0.29之间,浅水分潮流影响系数并不显著。

2)施测海区平均涨、落潮流历时分别为 5小时 59分和 6小时 23分,涨潮流历时小于落潮流历时;施测海区潮流为明显的往复流,落潮实测平均流向与涨潮实测平均流向反向的差值一般不足15°,涨潮为 NE向,往湾顶方向流动,落潮为 SW向,往湾口方向流动。

3)观测海域实测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 0.26m/s和0.23m/s,涨潮流速略大于落潮流速,其比值分别为1.1;涨落潮平均流速大、小潮分别为 0.26m/s和 0.23m/s,大潮流速略大于小潮流速;实测垂线最大流速涨、落潮分别为0.59m/s和0.43m/s;观测海域水流强度离岸水域强于近岸水域,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6m/s和0.23m/s;垂线上流速呈表层到底层逐减的分布趋势,底层流速约为表层的71%。

潮流数模计算对锦州龙栖湾港区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流场分析:规划方案实施后,涨潮流在港口南侧分为两部分向两侧流动,一部分绕过港区向东北方向继续流动,另一部分流向港区西侧浅滩,仅有小部分潮流进入港内,落潮时潮流由两侧流出在外海汇合,潮流流向顺直,基本没有大的涡旋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