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高中地理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 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 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 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B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逆温现象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 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 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
千米
℃
2、逆温类型: 辐射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地形逆温: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锋面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逆温的分类 锋面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下沉)逆温
山坡冷气流向 山底滑落,导 致空气上热下 冷
辐射逆温
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 气越冷,导致逆温
图5-3表明了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 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 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 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 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 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 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 层较厚,消失较慢。
4、措施: 加强预报预警 要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大力种树、种草、种花等,绿化、 美化环境。 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10时至下午 3时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逆温天气,生煤炉取暖者 应格外小心煤气中毒。 逆温天气,年老体弱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不要到室外活动。
例题 图5-4中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m 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 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 日变化图(图5-4中图乙),回答: 10 ℃以上时,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8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 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 10 时以后。 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逆温现象特征 A 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 动),易出现大气污染
B 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 朗的夜晚 C 辐射逆温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 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3、逆温的影响 对天气的影响: 表明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微弱,天气晴好为主。 对环境的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 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大量烟、尘、水汽凝 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空气污染势必 加重。 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 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 气污染中毒事件。
70 0
2000m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 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 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 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 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 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 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 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 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 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 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0 50
750
0
河流
1000
500
等高线/m
居民点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 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分)
6.读南京北城郊秋 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 (0C/100米)时空变化 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C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C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B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