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大作业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院系:学号:班级: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
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
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
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
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
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直接威胁。
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大户,氮氧化物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同时,各类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增加。
北京、广州及我国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均已发生或面临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由于大气污染,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近年来,酸雨在我国各地频频降临。
以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部分地区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酸雨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酸雨造成金属,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
这些都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
这些仅仅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中的一部分。
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这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生态危机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如今,大自然正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它的不满与愤怒:近几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现,雪灾、洪涝、旱灾、沙尘暴、泥石流频发;生态难民面临生存危机,在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许多人被逼无奈远离故土;因生态危机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数额惊人!这一切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生态危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我们必须制定完整的生态建设政策,做好生态建设工作。
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因此,国家应该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态建设政策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导致生态建设政策保障不力,政策功能特性不当。
禁止性、限制性强,而激励性、补偿性、扶持性偏弱,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未能有效地发挥政策功能,实现政策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要发展绿色经济,即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绿色经济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
其中包括“效率、和谐、持续”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化。
考虑自然对发展的承受程度,大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胡主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同时,胡主席要求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同时,作为国家国民的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学习、宣传,提高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落实环保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有助于唤醒全人类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写在最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
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危机解决与否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人类自身的生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对待生态危机,我们必须摆正思想、端正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解决生态危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的坚持,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的团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生态危机,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