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盐池一中李凤娟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它能使你的教学锦上天花,否则,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利弊共存。
有利的一面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说明文教学,能达到直观、高效、激趣、创新的效果,解决了以往教学的困难。
3、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增大教学密度,优化语文教学结构。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审美情趣。
5、师生互动,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让不同学生共同发展。
弊端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2、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灵活性,造成课堂的公式化3、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4、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和把握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与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的动态性,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它的大容量的信息,也有利于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
但在这我们应该注意“辅助”。
多媒体教学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要注意正确的运用。
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它能使你的教学锦上天花,否则,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教学实践,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利与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1、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知识面狭小,很难从课本文字上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文之美,因而对语文学习兴趣索然。
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使图像文字融为一体,再加上适时的音乐烘托渲染,促进了学生的视听感知,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使那些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喜欢上了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节成功的课是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无疑能做到这一点。
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贝多芬的交响乐,再配上一些图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大都对贝多芬的音乐不感兴趣,她们喜欢流行音乐,但是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贝多芬有了新的认识,缩小了语巨人间的差距。
这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说明文教学,能达到直观、高效、激趣、创新的效果,解决了以往教学的困难。
对于一些语言平实、内容平淡或抽象难懂的说明文,使用课件可减少难度,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用多媒体敲说明文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
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
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
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在这种情况中学习说明文,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增大教学密度,优化语文教学结构。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提高了信息容量,增加了可见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听感知材料,又创造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思、乐于说、愿意动,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如学习《安塞腰鼓》,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读课文是难以领悟到那豪壮激情的境界的。
如采用多媒体手段,把安塞腰鼓表演的粗犷雄厚、动力十足的风格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浑然一体,把人的表演与乐器的演奏完整地糅合在一起,把人借鼓势,鼓借人威,精、气、神、力酣畅淋漓的表演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用多讲,学生就会被那宏大的场面所震慑、所感染,学生的领悟能力,品析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审美情趣。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情趣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具体到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语言美。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图、文融于一体,形成立体的效果,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领悟。
例如:训练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时,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训练过程,先播放一个配乐的美丽景色片段,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比较,相互补充学习。
这样,学生就能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用美的文字去创造美。
5、师生互动,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让不同学生共同发展。
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可以因材施教,让优异的学生"吃"的饱,让学困生适当的学习、及时“消化”。
多媒体为此搭建了一座桥梁: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放在多媒体教学网上,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选择相关内容,各取所需,并且可以多次重复观看。
同时根据目前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选做练习,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
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
人机交互式教学使每个学生掌握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当然,多媒体教学除了具备以上优点以外,还存在不足之处,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看法1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双方感情的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品味语文之美一个明确的暗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师生的交流中,加入了多媒体这个“第三者”,构成了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的交流,知识的传递补要通过多媒体才能实现。
教师分心于关注多媒体的操作与演示,学生精力集中于观看屏幕内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师生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自然就少了,甚至完全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得无足轻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学生俨然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
多媒体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削弱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的引导者地位,不能以“机”取而代之。
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那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的观2 、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灵活性,造成课堂的公式化教育要因材施教,可是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可能根据每个班的特点来分别设计多媒体课件。
有的教师直接用市面上买回来的精选课件,可那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那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媒体课件一般是事先做好的,其教学过程基本是定了型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灵活掌握进程,调整方法。
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上课时可能因为某个学生的发问,教师临时改变策略,引入有关的知识讲解,或者是学生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的灵感,让教师有更好的发挥,这种课堂上机动灵活掌握的情况是常有的事。
但多媒体教学却缺乏这种灵活性。
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下去。
教学,不应只是教师在教,它应该是一个互动互学的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推动老师。
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只是一个方面,反过来“高徒造名师”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课堂公式化。
3 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
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所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4、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和把握《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的第一纬度为知识和能力,即要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信息,使他们具备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积累吸收语言和培养语感。
而大多数语文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这一环节,字词基础知识积累往往是在屏幕上一闪而过,无法让学生反复咀嚼,使学生的理解认知不够深刻。
而阅读过程多在一系列图像和声音中完成,缺少学生自身的“发音”。
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贴切的语言,新颖的修辞方法,错落有效的句式创造出的艺术美感,不是声音和图像能表现的,只有通过学生的领悟才能感受得到,并非一定要借助多媒体来完成。
尤其是在学习唐诗宋词时运用多美体画面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我们尽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
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
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文学作品的形象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学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有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用语言表达对这句诗的理解每个同学想象出来的内容都不一样,让他们诉诸画笔,画面也是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
总之,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多媒体辅助教学,既不能全面依赖,也不能完全排斥,要做到适可而止,这个“适“包括适量,适当,适时。
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组织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