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翻译题选择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的情况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如:“是时,曹操遗权书。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
)《赤壁之战》“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
)《刻舟求剑》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有被动词)和意念被动(无被动词)。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见……于……”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3.“为……”“为所……”“为……所……”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既自以心为形役。
《归去来兮辞》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二)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怀帝阍而不见。
《滕王阁序》仙歌凝而白云遏。
《滕王阁序》三.省略句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
(一)主语、谓语、宾语省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弟)。
《论语》可烧而走(之)也。
《赤壁之战》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
子曰:“隐者也。
”《论语》(二)介词“以”“于”的省略。
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不能省略的。
文言文中,介词一般也不可以省略。
古汉语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滕王阁序》四.倒装句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一般为:“主─[状] ─谓─ (定)中心词─“宾”。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定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如:“美哉,我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
如:太不聪明了,孩子!(二)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与国也〉〉3.一般句式中的宾语的前置。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滕王阁序》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微斯人,吾谁与归?5.用“之”“是”来提宾。
如:何陋之有?(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
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鸿门宴》2.定语后置的标志。
“者”(译为……的)、“之”(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都督阎公之雅望。
《滕王阁序》(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四)介词短语(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而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
如果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谓语部分后,是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
常见的格式如下:1.“于(乎)+宾语”结构由“于”或“(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覆被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2.“以(乎)+宾语”结构农人告于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练习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C、而刘夙婴疾病B、帝感其诚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
C、梁父即楚将项燕B、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D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C.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B.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C)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A 孟学士之词宗。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A 、之二虫又何知?C 、卿欲何言?B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A )A、于其身,则耻师焉。
C、得复见将军于此。
B、寻陈氏妹丧于武昌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的两项是( AB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惟兄嫂是依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1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B )A、城中皆不之觉C、时人莫之许也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