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讲解
(完整版)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讲解
常见病态模式
❖ 3.姿势反射:是由于体位改变、姿势调整而引起的四肢 的屈肌、伸肌张力按一定模式发生改变。为脑干、脊髓 控制的原始反射。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 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 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姿势反射被释放。评价原始的姿势 反射目的在于确定在早期治疗中(无随意运动时)是否 可以利用这些反射引出运动。
常见病态模式
❖ 1.联合反应:联合反应是脑损伤患者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 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患者身体某一部分用力时,可 以诱发患侧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这是脊髓水平的异常的运动反应 模式,出现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它伴随着痉挛的出现而出现,是肌 张力改变的一种姿势反应。(第二阶段出现)
病例选择标准
❖ 1.纳入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者: ❖ (1)符合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风病中医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 (2)发病2周以内。 ❖ (3)病情稳定48小时后; ❖ (4)中医辩证为中经络者 ❖注:病情稳定参照排除标准;
病例选择标准
2.排除标准: ❖ 具备下列之一者: ❖ (1)生命体征不稳:存在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恶
性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未控制等; ❖ (2)存在明显脑水肿者; ❖ (3)进展性卒中:进展性脑梗死未稳定,再出血或继发出
血病情未稳定者 ❖ (4)出现消化道出血、皮肤感染、骨折等禁忌操作者 ❖ (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受损、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
碍者、恶液质、活动性肺结核及癌肿患者 ❖ (6)因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 (7)与具体治疗项目禁忌症冲突者 ❖ (8)家属及患者拒绝或不接受治疗项目者;
脑卒中 早期康复
六安市中医院 脑病二科
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 病例选择标准 治疗方法选择变
疗效评价
流行病学
➢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 高为特点,是第一位的致残因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大约为 2‰,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为150万,我国现存脑卒中 患者约为600万~700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 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 能恢复情况与康复介入时间有关,急性期如果忽视正确的 体位和适当的运动,将会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压疮 等,给患者带来整体方面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是否及时 是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康复理论和 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减轻功能上的残疾,降低病 死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
❖ 特点:上肢内收、外展、伸展、屈曲运动承对称性表现,下肢内收、 外展为对称性,而屈伸为相反的表现。
❖ 联合反应属于原始反射,一般患者不仅不宜使用,而且应该及时地 予以抑制。对高龄患者或长期处于弛缓阶段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但应在诱发出随意运动后尽量早地予以抑制,不得强化。
常见病态模式
❖ 2.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患 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临 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 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曾被译为联带运动或共同运动 (第三阶段出现)。协同运动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现 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
故又称为拉弓反射。脑卒中患者卧位时头多偏向患肢侧。
常见病态模式
❖ 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TLR): 迷路反射又称前庭反射,是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所引起。
❖ 仰卧位时伸肌张力高,四肢容易伸展, ❖ 俯卧位时屈肌张力高,四肢容nic lumbar reflex,TLR):紧张性 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 躯干的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有
相应的影响。例如: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 右下肢伸展,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
曲。像投球、打网球时,两侧肢体的相反动作姿势即属 于此类。
分期选择原则
❖ 1.软瘫期: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Ⅰ~Ⅱ级。是急性脑损 伤的移行过程,是锥体束处于休克状态的,一般经过数日或数周可 自行度过。
治疗方法选择
理论基础 分期选择原则 具体方法选择 常见病症治疗
理论基础
Signe Brunnstrom(瑞典的物理治疗师)认为,脑 损伤后中枢神经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能力, 重新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运动模式的变化,即通过联 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异常的运动模式是恢复的必然阶段。
常见病态模式
❖ 3.姿势反射:是由于体位改变、姿势调整而引起的四肢 的屈肌、伸肌张力按一定模式发生改变。为脑干、脊髓 控制的原始反射。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 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 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姿势反射被释放。评价原始的姿势 反射目的在于确定在早期治疗中(无随意运动时)是否 可以利用这些反射引出运动。
❖ 在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 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Brunnstrom分期特点
第一阶段:弛缓期,处于软瘫阶段,没有任何运动。 第二阶段:联合反应期,开始恢复,出现痉挛,并出现联 合反应。 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出现,痉挛程度增加, 然后痉挛达到高峰。 第四阶段:共同运动期,共同运动完善,开始出现分离运 动。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减退,随意运动增加。 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患者不再以异常的运动模式进行 活动,可以比较随意的做分离性运动。
常见病态模式
❖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STNR):当颈屈曲或伸展时,两侧上肢产生 与颈同样的运动,下肢产生相反的运动。故脑卒中患者 不宜多采取平卧位与颈屈位。
❖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ATNR):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 头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 屈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射箭姿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