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世纪之初的短短十年内,内蒙古的人口不论从数量分布或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盟市人口变化和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清晰认识我区人口变化的现状和特征,认清人口变化的因素,对我区科学地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近十年来内蒙古人口增长情况和空间分布做简要分析,进一步揭示人口发展的规律。
一、人口数量及空间分布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470.63万人,十年间增加了95.09万人,增长4.00%。
但各盟市人口发展不平衡,而且差异很大,有的盟市增长很快,有的却出现了负增长(各盟市人口增长数据见下表)。
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和通辽市。
其余盟市的人口都是减少的,减少速度最大的是乌兰察布市和呼伦贝尔市,分别减少了7.85%和6.84%。
人口增加最多的是鄂尔多斯市,增加了54.53万人,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分别增加了42.87万人和35.30万人。
人口减少做多的是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分别减少了17.72万人和18.27万人。
由于增减差异的影响导致了各盟市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34、1.06和1.98个百分点,而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分别下降了1.20和1.12个百分比点。
鄂尔多斯人口总数在全区的排序由200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了第七位,呼伦贝尔由第三位下降到了第五位。
二、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也就是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目前全区各地执行统一的人口生育政策,各盟市的生育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死亡水平也基本接近。
因此,造成我区各盟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移流动。
就个体而言,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非常复杂,其类型也多种多样,但是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存的需要,另一个是发展的需要。
就目前全国和我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人们的生存基本不存在问题,人们为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而流动,发展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都具有自己内在的需求偏好,人们会选择自己认为比目前更好的、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作为目的地。
虽
然每个人的个体条件不同,其选择目标不同,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如果不考虑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因素,人口流动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流动,我区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各盟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口的迁移流动形成的结果。
从2010年我区各盟市主要经济指标(见下表)来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不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名列前茅,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区最强,尤其是鄂尔多斯,在全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和投资者。
我区人口分布变化和人口增减变动在短期内主要是经济发展决定的,但是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呼伦贝尔市在10年内人口减少18万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呼伦贝尔市林业人口较多,国家实施了天保工程,对林区的居民实施了政策移民,同时大量缩减了木材开采量,大批林业工人成为富余劳动力,导致林区人口流出。
因此,在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从地区人口的增长比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而且,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可掌握人口增长情况和空间分布的基本态势。
三、客观认识人口的合理流动
人口的增减特别是人口的流入流出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相对态势,但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非常多,不仅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还有历史因素。
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地区经济要受到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人口的承载力是不同的,表现出对人口推拉的力度和方向也不同,从而在同一地区会有流入流出的现象的交替出现。
要以客观的、现实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来全方位地分析、认识人口的增减现象和流入流出状况,切不可单纯的以人口的增减来衡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不能以此来评价当地政府或领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绩或政绩。
比如我区部分东部盟市,人口出现了减少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比较劣势的原因,还有历史的原因。
东部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雨量充足,农业比较发达,在以粮食和农业为主的年代,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都比西部大部分地区优越,一度养育、承载并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当地交通、资源环境和地缘经济的影响,经济对人口的承载和吸引力相对减弱,人口向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流动。
所以,可以说人口增长缓慢或减少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其他地区经济暂时发展相对较快所致。
类似的地区还有巴彦淖尔市。
而乌兰察布市则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所致。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不管是人口的迁入或是迁出,只要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只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就是正确的,就是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和成绩。
四、正确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有序迁移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的关系,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
我区人口迁移流动从区域角度来看不仅体现在盟市之间,还有各盟市和自治区外的人口迁移流动,以及盟市内部的人口迁移流动。
从结构来看主要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城镇人口向更发达的城镇转移。
不管任何情况的迁移流动都会导致居住的或工作、生活地的改变,从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都会对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由流动”的人口流动制度。
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制度等,促使人口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自由流动。
农民工和外来人口营造良好的创业和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并在城市生活发展,融入城市社会。
人口流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水平。
各地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高城市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人口自由流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现象和特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实现人口自由流动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尤其需要深化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改革,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降低城镇户口的福利含量,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逐步使户口与福利脱钩,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为人口自由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