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无遗力”“老始成”“躬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插图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人对读书的感想,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1.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意境,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看图、想象、讨论、交流、吟诵、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读写结合、模仿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及诗人相关资料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背诵古诗导入1.导入:大家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同学们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利用所学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无限热情。
]2.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理解题意,读熟古诗1、理解题意。
①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古诗。
①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品读体悟诗文1.出示挂图:(引导看图)冬天,陆游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2.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
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
或者古人学习总是竭尽全力的。
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3.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
(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浅:肤浅、浅显。
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指名读读说说意思:(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板书)(5)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4.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1)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设计意图:这里要求学生用成语来描述陆游教育儿子时的态度,一来深入了解此时陆游的用意,二来有助于学生成语的积累。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3)评读。
(四)指导背诵(五)拓展提高1.合理想象一下,陆游为什么要在冬夜告诉小儿子这个读书感受呢子聿听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呢2.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从现在开始,做个踏踏实实、身体力行的学生。
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请大家欣赏关于读书的名句: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2. 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出示朱熹简介)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3.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检查诵读。
(1)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2)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设计意图: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2.品读一二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1)“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让学生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几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2)(“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描叙“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
)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3)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3.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解释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理解: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启发谈话: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4.引导学生理解:(1)这是诗人写诗的高明之处,把深刻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诗里。
表面上是写“观塘有感”,而实际上是用暗喻的方法写“观书有感”。
(2)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也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5.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汇报,相互启发,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知加深对文本理解,使学生对达成的目标掌握更牢固,更持久。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观书有感》的诗句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出示:(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