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一、课题前期至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本课题于2005年9月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方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

酝酿产生并制定研究方案,接着进行基础研究。

经过一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2006年11月17日经过开题论证被无锡市陶研会批准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立的目标:①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实践目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

探索和揭示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揭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

研究和建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目的,提高创新意识。

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

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①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

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

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②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

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

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目标。

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行论证。

有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文。

进行中期评估。

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行中期评估论证,下面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一汇报:(一)、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领导重视、支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地处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故里,伯渎河畔——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古称梅里),与“开荒拓土,泽被千秋”的吴文化创立者吴泰伯的纪念地“泰伯庙”相邻,建校90多年来泰伯“至贤”古训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梅中人的办学理念中,也孕育了无数梅中学子英才,被称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

也许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多年来梅中都注重学习陶先生的理念,尤其自2005年10月陶行知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校团委申报陶研课题,校行政、党委、团委及教工团支部都十分重视学陶师陶活动,在点点“陶花”的熏陶中,梅中“陶理芬芳”。

学校教科室为青年教师开列出有关陶行知先生生平及教育思想的书目及摭取陶先生教育思想精髓供青年教师学习参阅,如《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陶行知论教师专业发展》、《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文集》、《无锡教育·三立特刊》等。

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学陶研陶小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互帮互学,经常展开讨论,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把行知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结合,有效促进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确实,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话,正是陶先生的这样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已退休的老教科室主任和现任教科室主任都是学陶师陶先进个人,他们可谓是老一代“陶子”,正是在他们学习精神的感召下,梅中将“陶种”传承了下来。

陶行知思想的传播人汤翠英老师先后两次应邀到校做讲座,她的讲稿还被编订入学校《梅中报告厅》一书(该书主要记录了30多位院士、名家到梅中讲学的讲稿),正是她殷切的话语,真挚的陶情,感染了更多的梅中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陶师陶的行列。

2006年下半年汤老师再次来到梅中,与部分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与校领导进行了促膝谈心,看到了过去的老照片,看到了梅中人学陶的真情,激动地与在座的每一个人握紧了手。

(二)认认真真学陶师陶,满腔热情实践陶研思想在青年们自学、学校有组织地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团委与教科室组织了几次“陶研论坛”,让教师们交流学习体会与心得。

教师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对陶行知思想尤其创造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交流中提升思想认识,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007年11月6日举办的“陶研论坛”接近尾声时,教科室孟庆洁主任感慨万千:今天的研讨活动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春风扑面”,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好极了”,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痛快”,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爽”,正是在这些年长老师的满腔热情的支持下,教工团支部的青年教师们学陶师陶热情高涨。

找资料,借《行知文集》,潜心阅读一系例的行知教育论著,深挖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感悟行知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行知思想尤其创造教育思想引领。

2007年11月26日,面向无锡市人们政府督导室的工作检查,我校的“陶研论坛”赢得了与会督导专家的高度赞扬。

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学陶师陶,成效显著。

早在汤敏霞老师的《“非典”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获得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后,杨宏国老师的文章《教师要懂点“国学”》参加省“师陶杯”论文大赛又获得一等奖,我校更多的年轻老师参加“师陶杯”论文大赛,李慧敏、许莉、滕新芳、刘臻、沈红、钱丽华等老师的文章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我校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得许多奖项,老师也获得优秀指导奖。

其中包括钱湘健、杨宏国、刘臻、沈红、谢蕾芳、陈大伟、杨玉琴、顾险峰、孙广超、薛凯等。

2006年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征文比赛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李挺、沈莉、沈南杰、吴素弘、吴振艳、马虹霞、张建琴等多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一等奖,杨尊荣,姚水文、孟静静等老师的文章获得二等奖。

2006年马虹霞老师参加省陶研会组织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文章《学陶师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浸润”公民意识》在省陶研会高级研修班论文评比中也获得一等奖。

2006我校教工团支部被无锡市陶研会、无锡团市委、无锡市教育局评为“首批行知式青年教师集体”;2007年再次被评为“行知式青年教师集体”;青年教师撰写陶研文章积极参与各类评比获得多个奖项。

(三)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1、抓典型,立新苗,促成长。

①在学陶师陶过程中,一批青年教师既是积极分子,也在学陶师陶过程中自身不断成长。

如:刘臻、李挺、金春敏、王保卫、汤敏霞、杨海娟、姚莲英、杨尊荣、张钢等(个人成长典型案例另附)。

②以研究为基础,努力提升研究层次。

努力将最近几年进入梅中的研究生纳入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课题的研究者,探究他们成长的轨迹,促进他们尽快适应中学教育教学工作。

如:缪兰芬、胡志新、谭玉英、王新国、孙正勇、张慧、郝志方、蔡蕾等。

(个人成长典型案例另附)2、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陶先生用供给人生需要的生活,进行教育,对当时的教育、生活,对中国近代教育均起了指导作用,如今,新课程理念、课改的推进,把教育的重任摆到了我们面前,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来对待生活教育呢?我们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

2007年上半年,无锡市聋哑学校的学生应邀来我校参观。

这些学生与我们的学生同龄,但却不能与我们的学生一样有正常人的生活,因为对我校已建好的新校区的向往,也因为对自己同龄人正常的幸福生活的羡慕,我们满足了他们的需要邀请他们来。

但他们来后需要我们的青年老师一对一陪同才能正常参观,而恰逢我校放半月假,好多老师要回家,一开始一些青年老师很不愿意,但随着与这些身体不健全孩子的用笔交流后,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对我们正常人看来太平常的东西的吃力的接受,这些青年老师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天气很热,在大大的校园里走来走去,还要用笔费劲地与这些孩子交流,青年教师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是那么有意义。

学校教育不等于干巴巴的说教,这样的活动是活生生的。

老师们对陶先生的“爱满天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组织召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展开论坛。

我校有多年组织沙龙活动的优良传统,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沙龙也是教师们切磋教育、教学技艺的时候。

自从学陶热情掀起以来,沙龙活动就以学陶师陶,交流陶研思想为主。

学校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团委都积极参与,一方面了解青年教师成长的轨迹、思想,听取青年教师的心声,同时也及时解答青年教师成长中的疑惑,排解青年教师的忧虑。

每次沙龙交流下来,许多青年老师都觉得豁然开朗,工作更有劲了。

4、青年教师自我总结、剖析,以陶行知创造教育及其他思想指引自身专业成长之路。

在陶研课题开题、陶研沙龙活动后青年教师都能积极思考并撰写所思所想及自己的收获,陶研征文也能积极参与。

这些总结、剖析使这些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想上豁然开朗,教育教学中更得心应手。

5、上岗培训、拜师结对与基本功大赛。

青年教师上岗必培训,合格方可进入课堂,学校各处室、部门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后为他们培训,每一个新教师上岗前还进行上岗宣誓,使他们对教育的圣神有充分的认识。

在走上岗位后,学校一对一为他们安排三年组合的结对子,由老教师一一对应教他们,可谓教学上一步一个脚印。

你努力的情况如何,你是否在努力,教学成果是一个验证,自身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也要“晒一晒”……基本功大赛就是一个途径。

书法、演讲、课件制作、粉笔字的比赛要求所有三年期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6、开展有利于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活动。

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老师生活的全部,组织好教育教学的实践,同时也要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其他因素。

定期、不定期的素质拓展活动也是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必须。

如:青年教工趣味比赛,在跳绳、绑腿跑、穿越“警戒线”、定点射门、猜谜、踩石过河、等趣味赛中互相沟通,融通感情,增强了凝聚力;又如组织青年教工外出活动,到马山的素质拓展基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烧烤使一些年轻老师更有了“实践”之地。

青年教师有朝气,更需要发扬朝气蓬勃的精神,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才会有朝气蓬勃的一代青年学生。

愉悦身心并不是素质拓展活动的唯一目的,而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专业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本课题注重实践,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努力探求新方式、方法,但在理论上还感觉自身水平不够,不能够很好的将活动总结,也就不能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2、缺乏研究氛围,事物性事情较多,也就仅限于忙忙碌碌做事情,意识到了研究,但深感十分肤浅。

3、材料归理缺乏系统性,规律性。

4、深感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的浓烈,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青年教师创新和实践的时间、空间还十分有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