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刘洁(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412282032)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

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

虽然这一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我们经过对陶行知这一思想的再回顾和再研究发现,这一思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使其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能够为强调教育改革的今天提供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历史演进;依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弟,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他反对“沿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旧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精神。

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培养出生活创造力的能力,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

创造精神贯穿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始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

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

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历史演进(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进考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非常明显的具有中西结合的特征。

清末民初的中国,西方文化来势汹涌,而传统文化则在力图末路求生。

面对这两种表面和本质都差异巨大的文化,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是困扰的。

一部分如辜鸿铭等人以弘扬传统儒家文化为己任,一部分人如胡适等人则主张“全盘西化”,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则试图寻找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而陶行知即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力图践行这种融合中西文化的路径的。

当然,任何一种的思想的形成、丰富、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创造教育思想,都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甚至是经过多次自我否定后,才得以完善成熟的。

我们大致可以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主要以实验教育为主,先后发表了《实验主义之教育方法》、《实验主义与新教育》、《实验教育的实施》等文章。

在文中他多次强调行动的重要。

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入手:第一,“提倡实验的心理学”,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

第二,主张“设立实验的学校”,反对按照一定的格式、规定的目的方法的学校教育。

第三,主张“注重应用统计法”的教育原理,反对定于一人私见、定于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则。

第四,主张“注重实验的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

在此时期,尽管陶行知还没有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概念,但是他的实验教育特别重视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显然已经包含着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

陶行知在20世纪20 年代就提出这样的见解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形成阶段学生时代的陶行知已经认识到创造与创造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他在这一时期所著文章中表达的思想也是极富启发性的。

到陶行知于 20 世纪初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将他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应用于实践中,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才真正开始形成。

陶行知于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从此迈入了教育领域。

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正直实用主义哲学兴盛时期,杜威、孟禄、克伯屈等实用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对陶行知的影响很大。

回国后陶行知看到了当时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书本、脱离实际生活的现状,主张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提倡科学方法和试验主义。

他将这种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主张。

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期间,陶行知也对知行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

陶行知对知行关系问题上的认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陶行知起初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赞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说法。

在 1928 年的《行是知之始》一文中,陶行知虽仍然赞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但他否定了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的说法,主张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以小孩子为例,说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得,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得,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得,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

陶行知由此认为,认识是源于实践的。

后来,他更进一步的指出,只有在劳力上劳心,从行到知的变化才能实现。

在1934年的《行知行》的文章中,陶行知形成并表达了“行知行”的认知观点。

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关于行知关系的观点是经验主义的,是他用西方教育中的观点对中国文化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结果。

这种知行关系的新认识,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因为由行到知不是自然的,关于在于人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3、成熟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形成了对创造教育理论的完整阐述,这意味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走向完善,走向成熟。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理论的彻底完成。

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本身就要求教育直面多元且多变的人和现实,因而这种教育思想本身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国难当头的年代。

陶行知在创办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所遭受的困难使他将创造教育的注意力必然转移到创造教育实现的环境上来。

他认为,民主是创造教育得以成功施行的政治保障,而人民的创造才能的发挥则有赖于自由的政治空间。

陶行知在四十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包括《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创造的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术自由》和《民主教育》等。

他提出创造教育必须依赖于六大解放的实现,即解放手、眼、嘴、脑、空间和时间,而这六大解放的实现又依赖于民主。

所以他才会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需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陶行知不仅较早将“创造教育”带入中国,而且毕其一生都在努力实践“创造教育”。

但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实践过程颇为波折,离他的设想的目标相距甚远。

随着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以前不具备的条件都已成熟,创造教育开始拥有充足的实践发展空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难得的拥有了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否认,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巨大差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状况,但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仍有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的合理成分,尤其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实质,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把握的,对于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是有所裨益的。

1、教育的价值取向陶行知主张:“要打破传统教育,同时提倡创新的教育。

”他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新的教育即创造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对我们的新的价值。

他的这一观点,并不是要求彻底否定传统教育,而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剖析基础之上的反思,从而进行扬弃。

所以他才会说:“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力的拥护。

但是……升官教育,及‘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我们都反对的。

”从陶行知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中以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培养成“书架子、字纸篓”这种死板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创造教育则以让学生“用活书去生产,……去建设,……去树立一个比现在无比可爱可敬的社会,”为其价值取向。

2、教学目的及其内容与形式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着五个特征的、手脑并用的人,那么这五大特征又可以看作五大目标,即培养“手脑双用”这一类人的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改造社会的精神给人的创造精神以方向的保证;科学的头脑,是创造精神的依据,唯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创造;健康的体魄是创造精神的物质基础;艺术的兴趣赋予创造活动以美感;农人的身手是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目标,生产劳动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的创造教育的教育目的,陶行知对应的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

在教育形式上,陶行知提出了要“在劳力上劳心”,他认为,只有做到“在劳力上劳心”,才能够避免“动作囿于故常、思想玄而又玄”的弊病,才能最终完成对社会的改造。

在教育内容上,陶行知相应的提出了“知情意合一”。

知情意是构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三个必要组成要素。

教育如不能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便不能称之为真的教育,更不能称之为真的创造教育。

因而创造教育必须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

3、教学方式、方法陶行知于1927年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的形成,有着其所经历的认识过程,由教授法发展到教学法,由教学和一到学做合一,最后归结成为教学做合一。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中,陶行知尤其推崇“做”这一环节,他认为“做”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性的,教不单纯是教,而是“在做上教”,同样,学不单纯是学,而是“在做上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教学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也是实践过程,要有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探索实践,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虞伟庚.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4] 陆家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4).[5]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7).[6]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 2005, (2).[7] 黄伟先.真善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J].学术论坛,2011(8).[8]邰宜娟.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9]刘娟.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J].考试周刊,20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