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安排课时:3课时教学要求:了解小组工作课程基本内容,及整学期课程安排、考评机制等。
进行班级分组和小组展示,为以后课堂讨论做基础。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工作技巧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将介绍主要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医务社会工作各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重点侧重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及服务进程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1)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概念、功能、服务对象等;2)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与角色定位;3)了解当前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4)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过程及主要步骤;5)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6)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当前的实践情况;三、学习模式1)讲课-老师会于每一课堂中点出各个学习重点,并提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留心的地方。
2)个案研习-老师会将不同类型的案例分享给学生,讲解及分享案例中工作手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个人与小组习作-老师会选定与课程相关的题目进行学习,要求同学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相关功课或研究。
4)个人/小组咨询-学生如有需要,可以邮件或电话方法与老师联络,预约直接交流的时间,询问有关课程学习和作业的事宜。
四、课程内容课堂表现(20%)-课堂中参与课堂讨论及分享的情况。
报告 (80%)-5个同学一组,共同制作简报及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已包含参考书目和批注等字数) 的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计划书。
六、参考书目1)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6。
2)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3)季庆英:《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
4)王思斌:《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
七、班级分组及团队展示1.5人一组,设计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小组契约、队形;2.进行团队展示。
第一章医务社会工作概述课时:3课时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特点及功能;健康与疾病的含义,了解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发展的原因及机遇。
第一节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一)医务社会工作的定义从狭义上来看,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展开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从广义上来看,它不仅协助病人及其家庭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也注重对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和开发,并且利用社区与社会的资源,推进医疗保健与社会福利的整合,促进对疾病的预防,保护公众健康。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1.诊断与评估2.咨询与辅导3.寻求与整合资源4.倡导工作5.咨询与协调。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服务对象的需求角度来看:(一)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二)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三)“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四)服务规范的专业化第三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1.健康的定义(1)躯体(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并且及时适应环境等。
(3)社会适应能力。
指对社会环境的完好适应状态。
2.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①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
②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医疗服务的影响。
④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心理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
(二)疾病的概念1.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2.对相关疾病问题的认识(1)对疾病的理解一是疾病的医学感知性。
这种改变可用临床体检、化验等手段检查出来。
二是疾病的自我感知性。
这是指患病的个体对疾病状态的主观体验。
疾病的自我感知性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是疾病的社会感知性。
指社会对其处于疾病状态的知晓、承认和判定。
(2)对疾病病因的理解一是外界致病因素。
外界致病因素又称为外因,是指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它对疾病的产生、发展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特点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二是机体的内部因素。
机体的内部因素又称为内因,包括免疫性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心理因素和年龄性别因素等。
三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
思考题:1.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有哪些?2.医务社会工作有必要开展吗?第二章医务社工发展背景课时:3课时教学要求: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当前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掌握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了解当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状况。
第一节医务社工发展现状一、美国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情况二、港台地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状况三、国内开展医务社工的现状第二节沪深两地医务社工发展现状一、上海:“转换式+用人单位制”上海市发展医务社工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转换式。
采取编制内转换的方式设置社工岗位,给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人员3年的过渡期(,2015年前须取得社会工作上岗资质),原薪酬福利渠道不变、待遇不变。
二是用人单位制。
在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科、肿瘤科等专科医院分别按300~500张床位数和100~300张床位设置1个医务社工岗位,三级医院设立专门机构(或二级科室)。
医院借助内部竞争机制在本单位优选社工。
二、深圳:“嵌入式+岗位制”从2009年起,区级医院开始推进医务社工服务。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30家市区级医院共设置了75个医务社工岗位,为患者提供医务社工服务。
开展的服务项目有4个。
深圳市发展医务社工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嵌入式。
社工以编制外的第三方身份进驻医疗单位,由第三方即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起薪。
二是岗位制。
政府向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岗位,按照“一院一社工”配置在医疗单位。
二、上海医务社工发展优劣势分析(小组讨论)优:1.角色进入快且业务攻坚能力较强。
2.中长期内服务质量较有保障。
3.人员稳定。
4.资源利用及整合能力强。
劣:1.角色认同混杂影响公益性。
2.选才范围较窄制约专业性。
3.职业认同和职业压力的双向干扰。
4.费用支出较大。
三、深圳医务社工发展优劣势分析(小组讨论)优:1.运作独立有利于保持公益性。
2.选才范围较广有利于提升专业性。
3.社事分开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
4.运行费用较小。
劣:1.业务攻关能力较弱。
2.人员不够稳定。
3.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第三节开展医务社工的重要性一、“医院社会工作不是外来的,也不是西方特有的,而是现代医疗服务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现状不容乐观三、资源整合是关键四、国外模式供借鉴五、东方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情况思考题:1.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哪些地方发展比较好?为什么?2.上海模式与深圳模式的不同?第三章医务社工服务的目的、角色、范围及对象课时:3课时教学要求:掌握医务社工开展服务的目的、社工的角色和工作范围;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了解社工机构与派驻医院社工的管理和职责;了解当前医务社会工作的考虑要素及挑战。
第一节开展服务的目的(一)协助病患及其家属适应医院环境(二)协助病患及其家属解决困难,重建支持网络(三)协助病患及其家属发掘自身潜力,解决住院期间遇到的困难(四)缓解医患矛盾,营造治疗环境第二节社工角色社工在医院扮演的基本角色有:(一)评估者(二)辅导者(三)联系者(四)教育者(五)倡导者(六)调解者(七)资源筹措者(八)经纪人(九)策划者(十)研究者第三节工作范围(一)对住院或接受门诊治疗的病患患病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这些可能都需要由社工协助去面对和解决。
1.建立服务档案。
建立专业服务档案,支持专业工作开展,并有效的统计与分析因患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和问题。
2.协调、巩固、维系患者心理、人际关系,包括因疾病引起的惶恐、失望、沮丧、角色难以转变、与病人之间的接触障碍或负面影响等。
3.提供心理援助。
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开展互助小组活动,建立患者之间支持系统,电话咨询,等等。
4.提供经济支援,包括介绍、协助申请社会上的经济援助,联结社区支援网络,协助经济上比较困难的病患者申请公益金等。
5.协调就业及社会关系,包括解决因疾病引起的工作能力障碍、就业障碍、介绍就业政策,解决经济困难、社会歧视等。
6.提供康复服务,包括开设疾病常识讲座、开展家庭康复训练等。
7.帮助协调医患关系。
8.协助熟悉医疗体系,适应医院环境。
患者因初入院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医疗流程不熟悉不了解等而产生压力,故而社工应协助患者尽快融入环境,积极配合治疗。
9.出院计划。
对于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就出院回到家里以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有事联系谁去跟进、如何康复、在社区里怎么跟社区医院联系等问题提供咨询。
10.临终关怀及哀伤辅导。
为濒临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临终关怀,帮助患者本人安度人生的最后阶段,并为其家属提供情感支持,开展哀伤辅导服务。
(二)社区居民1.帮助获得制度性资源,包括医疗救助政策、补助措施和规定及其主管机构、各慈善基金会等,为患者家庭建立信息库和资源档案。
2.帮助有需要的家庭获得非制度资源,如慈善捐款等。
3.提供志愿者和义工服务,即培育志愿者和义工队伍力量,为患者家庭提供关怀和协助。
4.协助患者再次与社区相适应,避免“贴标签”和社会排斥,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5.提供社区健康教育,即提醒居民认识和了解疾病,力争早发现、早治疗和早干预,做好心理准备,等等。
第四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和范围医务社工服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向住院或者正在接受门急诊治疗的病患及其家属提供治疗及康复服务(二)医疗机构的行政及医护人员(三)为民众提供疾病预防宣传教育第五节社工机构与派驻医院社工的管理与权责(一)社工机构的主要责任1.对社工机构进行系统规范管理。
2.对社工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进行指导和监察。
3.对社工服务态度、纪律及操守进行指导与监察。
4.对社工履行雇主责任并给予其应得的劳动报酬,提供督导、、评估、培训及晋升机会。
5.为社工提供必须的行政支援、活动经费、办公设备等。
6.与用人单位及督导保持紧密联络,为服务推进、检讨作出评估与配合。
(二)用人单位的主要责任1.明确社工在医疗机构组织里的定位。
2.向社工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环境。
3.在实务工作过程中为社工提供必要资料、材料及建议。
4.尊重及支持社工推进既定的服务计划,并为服务提供所需的配合、经费、设备。
5.与社工机构及督导保持紧密联络,为服务推进、检讨、深化提供建议。
(三)香港或本土督导的主要责任1.推动与支持建设社会工作体系与内容,持续巩固维系专业实务,协助其所督导的社工把社工理论、操守与价值观运用于工作中,发展本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