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
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
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
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
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
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
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观念”,一为“自我实现”。
自我观念包括以下四点:(1)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2)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自己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相符合;(3)个人以自我观念为依据衡量自己处事待人的经验;(4)自我观念可随个人经验的增多而改变。
由自我观念可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
前者是一个相信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观念;后者是一种自己希望做什么样人的自我观念。
“理想我”与“社会我”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越接近,个人适应越是良好,生活也越幸福。
二者相差很远甚至相互矛盾,个人适应不良,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自己的潜在能力。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
因此,他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
当人产生适应困难时,就可以通过自行调整,恢复和谐。
根据这一点,罗杰斯主张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患者自己。
另外,罗杰斯认为人类除生而具有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外,还有两种习得性动机,一为“别人关心的需求”;一为“自我关心的需求”。
前者指每一个人需要他人对自己热情、尊重、喜爱和接受的态度;后者指个人对自己评价的需要。
鉴于以上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疗法——“患者中心疗法”。
此法是罗杰斯1942年所倡导,其基本思想不是治疗病人的行为,而是依靠患者进行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的价值,调动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症状。
咨询工作者和治疗者只需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给病人以无条件关怀,对病人的病情表示理解,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罗杰斯认为治疗成功的关键不在治疗技巧而在治疗者对患者的态度。
患者中心疗法虽然同心理分析法一样,重视患者的自述,但却不像心理分析法那样企图引导患者去回忆早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创伤,而且交谈是在患者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受任何拘束。
罗杰斯还对这种方法提出了几个必要条件,如治疗者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治疗者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等。
总而言之,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理论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
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承认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其中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重要贡献。
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包括: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反对心理学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的统一;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在实践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对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而月也是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
现代新的管理科学的宗旨,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而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管理。
因为新的管理科学的变革的实质点是还管理学以应有的人性。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木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下大流派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其‘泛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根据,又有其现实的科学实验基地。
马斯洛把心理治疗领域称之为一座“未被开采的金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便是第一个淘金者。
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科学人本主义形成和存在的实践王国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主要是这一心理治疗实践的升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