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简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目的•一、工作需要•二、生活需要•三、审美的需要新时期新闻摄影形势分析——摄影器材在普及技术门槛在降低摄影队伍在扩大新闻意识在增强(传统媒体。
新媒体:网站、论坛、博客、手机报)受众需求在扩大(读图时代)媒体应用在强化•第一节、摄影术诞生与发展的历程•1. 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的墨翟《墨经》和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质疑篇》就对针孔成像原理作过验证和叙述。
•2. 18世纪初叶,艺术家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反光式暗箱,在原先的画板处安上磨砂玻璃,即可在箱外看见投射在玻璃上的影像,复上薄纸用笔描摹来绘画。
•3. 1727年,德国物理学家J·舒尔茨做了一次实验,他在玻璃瓶内混合了一些白垩粉和硝酸银,充分摇匀后,将瓶子置于烈日下,瓶中混合物向光的一面变成深紫色。
在盛有银盐的瓶子贴上透光的蜡纸,经过曝晒,蜡纸上的影像和文字会清晰地留在银盐表面,不过这种影像转瞬即逝。
•4. 1826年的一天,N•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经过8小时的长时间曝光,用装在暗箱中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摄成了正像照片《窗外景色》,它是人类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沥青)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
•5. 1837年,达盖尔在铜板上制备碘化银,再经过曝光,通过加热的水银蒸汽一熏,便会发生显影,再通过食盐固定影像,影纹远比尼埃普斯的“沥青法”细腻。
他只花30分钟就摄成了《工作室一角》的照片,并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达盖尔银版法”。
•6. 1839年1月7日,巴黎天文台总监阿拉哥在法国科学院讲演中首次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法”的诞生。
•1839年8月19日,阿拉哥在法国科学院和艺术院的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达盖尔银版法”的操作方法。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摄影正式诞生的纪念日,将达盖尔誉为“摄影之父”。
•7. 实际上,1833年,英国科学家H•塔尔博特用半透明写字纸浸透氯化银曝光,发现浓盐水对影像具有定影作用。
后得到负像,再把它复在另一张感光纸上曝光得到正像。
•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
他改用碘化银,同时也用显影液。
这样,曝光时间就短了一些;通过事后处理,影像也更为牢固了。
1841年,他把改进后的方法申请专利,并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 e process)。
•8. 1848年6月,N•尼埃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提出了在玻璃板上涂蛋白可以稳定附着住碘化银。
•蛋白玻璃的缺点是感光度很低•9. 1851年3月,英国雕塑家F•S•阿切尔向人们推出了”火棉胶摄影法”。
火棉胶是一种由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的粘性液体。
火棉胶摄影法要趁湿显影、定影和水洗,感光度高、成本便宜,得到了广泛应用。
曝光时间缩短为2分钟。
称为”湿版照相”。
•10. 1871年9月,英国医生R•L•马克多斯利用明胶为涂料的溴化银乳剂代替火棉胶获得成功。
克服了前者趁湿使用需要携带笨重设备的麻烦麻烦。
•明胶的发现和使用意味着现代摄影的开端。
•11. 1889年,美国人伊斯曼采用硝化纤维(赛璐珞)代替纸,制成最早的胶卷,克服了后者易燃烧的缺点。
•1926年,黑白全色胶卷问世。
•1930年,用醋酸纤维代替硝化纤维,克服了后者易燃烧的缺点。
•1936年,伊斯曼柯达公司生产的彩色胶卷问世。
•1970年以后,胶片采用涤纶片基(优点是韧性大,不易折损,收缩率小,尺寸稳定)•12。
从达盖尔公布他的银版摄影术起,一直使用木制暗箱摄影。
•1888年,伊斯曼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台便携式照相机。
即”柯达相机”•1892年,组建伊斯曼¡ª柯达公司•13、1914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设计了一个用35mm电影胶片拍摄24x36mm 画面的小型相机。
•10年后的1924年,光学仪器公司老板徕兹博士独具慧眼,看到了巴纳克相机的商业前途,决定投资生产,并将他的名字Leitz和相机“Camera”的头二个字母组合,给相机取名“Leica”,这便成为第一款精良的小型相机。
•这是目前价值最高的胶片相机,价值超过5000万欧元徕卡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14、1934年,柯达的德国子公司也生产了使用同样规格胶片的小型相机”新柯达人民相机”,柯达公司按其3位数命名规则,给这种相机使用的胶卷定为”135”。
从此,135这个名称便被摄影界所接受。
•15、1928年,德国弗兰克和海得克公司生产出”禄莱弗来克斯/Rol1ef1ex”相机,使用120规格”胶卷”,是世界上第一台双反l20相机,拍摄6X6cm画幅底片。
第二节世界新闻摄影的简史•1、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后来大多散失,仅存一幅。
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2、1855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创办人罗杰·芬顿用摄影手段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
这次活动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3、早期刊登新闻照片的媒介主要是画报。
18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率先用照片代替绘画。
后来,德国的《莱比锡画报》、法国的《画报》上也相继刊登新闻照片。
到19世纪末,英、美、法、德等国的报刊上,都开始有少量的新闻照片发表,其作用还只是点缀版面或做文字的插图。
•4、推动新闻摄影事业进一步发展因素:1889年,乔治·依斯曼公司研制的胶卷使摄影摆脱了设备笨拙、感光度低等局限;19世纪末,照相铜板印刷的发明使照片的印刷质量得到提高;1925年,小型135相机面世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加适用的”武器”;传真技术不断提高,为新闻摄影图片传递和发布的时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5、20世纪初,英国的《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获得成功,其他报纸竞相仿效,从而带来了报业的新繁荣。
•6、20世纪30—60年代是新闻摄影的繁荣发展时期。
•出现一批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和刊物布列松(1952年,他出版了他的著作《决定性瞬间》,提倡抓拍)罗伯特•卡帕(至理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1947年,马格南图片社成立•7、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创办了《生活》画报,这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
《生活》第一期,刊登了反映美国西部的一组专题报道(怀特),首开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先河。
《生活》画报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图片故事(photo essay)。
所谓图片故事是指将照片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织一个感人故事的方法。
8、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年又增设了新闻特写照片奖。
•9、1956年,荷兰三位摄影家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和布拉姆·威斯曼发起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从1957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
简称”荷赛”。
World Press Photo (WPP)。
•第三节中国新闻摄影的简史•一、旧中国的新闻摄影发展•1、摄影术传入: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中国第一张照拍的是“卖国贼”耆英1844年,于勒.埃及尔以法国海关总检查长的身份来到中国,清廷接见了他,当时宫里还没有人见过照相机这洋玩意儿。
当于勒提出要为朝廷大员拍照时,没人敢尝试,耆英跟洋人打交道多,自然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1876年6月1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照相馆《拍照火轮车》的广告,这是中国早期纪实摄影的一个先例,拍摄地点不再是照相馆,而是新闻现场。
•3、20世纪初,中国国内报刊上开始出现新闻图片或新闻照片。
1907年在巴黎创刊编印的《世界》画报,是当时行销国内的唯一一种摄影画报。
1906年3月29日,北京《京话日报》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南昌知县江召棠的照片。
这是国内日报上刊登的第一张时事新闻照片。
•4、五四运动中,报纸摄影附刊兴起。
《时报·图画周刊》(又称《图画时报》),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创刊于1920年6月9日,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
•到30年代初,摄影附刊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不断涌现,多达数十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
•5、摄影附刊的大量出现,对时事照片的需求迅速增加,加速了新闻摄影各方面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中央写真通讯社:1920年1月4日在《北京大学学生周报》上出现了一则关于中央写真通讯社的告示:“如蒙惠顾,请与本周刊广告科主干褚衡君接洽”。
褚衡群当年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中华写真通讯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摄影新闻专门机构,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可以说明已存在其他摄影通讯机构。
第二,中央写真通讯社是由北大学生发起和建立的。
上海《时报》曾于1921年6月9日发表了由该通讯社提供的题为《北京学界之大请愿》的一组照片。
不久因经费原因,通讯社停办。
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大约成立于1927年,发起人为林泽苍,部址设于上海南京路20号,同年开始发稿。
为加强新闻照片的供稿工作,特聘褚衡君、林雪怀二人驻会办公,同时刊登广告招聘本埠特约记者30余人。
新闻部除向国内外的报纸和杂志提供“国内紧要新闻照片”之外,还代收学会会员照片,负责转送各种报刊采用。
•6、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这一职业大量出现则是在20年代末。
在二三十年代的摄影记者中,比较有名的是王小亭,其代表作是《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1937.8)•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比较重视新闻摄影的”宣传”作用。
1、1920年5月,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劳动节纪念”专号刊登工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其中《上海劳动状况》配有29幅照片,反映上海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情形。
2、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准备阶段,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刊物在一些文字报道中附有大量照片,形象展示了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
3、1922年至1923年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出现了《第一个工人补习学校》、《工人消费合作社》、《”二七”工仇》等第一批反映工人运动的摄影图片。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了一幅署名“本报摄影部”的照片,被看作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5、红军长征途中,无产阶级摄影工作者用缴获的器材胶卷,记录了红军长征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