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论述题整理

宏观论述题整理

一、国民收入核算1、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SNA、MPS)?解:1、理论基础不同:SNA遵循西方经济学,MPS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核算内容(范围)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产业是否核算。

SNA不仅计算物质产品,而且计算劳务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而MPS只核算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不核算非生产性劳务。

3、核算方法不同:SNA只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或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没有重复计算);MPS核算个部门价值。

2、两种核算方法的主要区别(支出法、收入法)?解:(一)支出法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

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G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

在运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

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收入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要素收入+ 间接税+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

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

如果用其它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支出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3、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解:1、民收入核算中“非市场”的产品没有被得到统计2、由于价格的扭曲和差异,使得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国际比较3、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4、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福利情况二、国民收入决定1、写出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公式,并加以分析说明。

(为何必须满足恒等公式,不等会如何?)解: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

对于两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所以C+I=C+S, 即I=S。

对于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 所以C+I+G=C+S+T, 即I=S+(T-G),T表示政府净收入,(T-G)可以看成政府储蓄,所以该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对于四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X;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M, 所以C+I+G+X=C+S+T+M,即I=S+(T-G)+(M-X),(M-X)可以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所以该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如果投资不等于储蓄,即:当投资〉储蓄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厂商为了增加利润会增加投资,从而国民收入Y增大,继而储蓄增加,总供给增加,最终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

当投资〈储蓄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社会产品供大于求,厂商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从而国民收入Y减小,继而储蓄减少,总供给减少,最终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

2、用三个不同的模型说明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

解:(1)Y—E模型:①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居民消费、企业投资需求。

均衡的产出可表示为:Y=C+I,这里,消费和投资是居民、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量,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②如果发生了实际产出大于市场实际需要的情况,则二者的差额就成为非意愿存货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

这部分存货投资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但它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 计划支出(需求) + 非计划存货投资③均衡的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与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即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若用 E 表示支出,y 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 Y 在均衡条件下,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同时,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E = Y ,(2)IS-LM模型:①IS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点的轨迹。

②LM曲线描述的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点的轨迹。

③IS-LM 模型则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达到投资(I)=储蓄(S),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决定的模型。

④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有货币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了;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即货币市场的均衡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

因此,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3)AS-AD模型① AD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函数关系。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以横轴表示总需求,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曲线一般向右下倾斜,这是因为: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与消费,总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出口相对价格的提高,从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② AS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

所谓总供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如劳动市场上的价格是否出清,工资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派)与短期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潜在产出的直线,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不能影响实际产出。

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向右上倾斜,且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③AS-AD模型是将AD曲线与AS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

如可以运用AS-AD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以及长期中的充分就业状态,同时可以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资本边际效率MEC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解: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通俗而言,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

MEC取决于预期的未来收益R和购置投资资产的成本C。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I=(收益R-成本C)/成本C=净收益/成本,所以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百分率,可以直接与利息率相比较。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不断递减的,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

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L1)。

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2)。

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1)与投机需求(L2)之和。

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思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国民收入(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表示为L1=L1(Y)。

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

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L2=L2(i)。

但是,当利率降至—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可写成:也就是说,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当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时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它是凯恩斯分析的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

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由流动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在数量上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其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的。

但是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

这时,货币需求便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大了。

如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

也就是说,利率在一定低点以下对货币需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这就像存在着一个大陷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都落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的意图就会落空。

3、影响IS曲线平移和斜率变化的因素各有哪些?并分析说明。

解: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r与国民收入y之间关系(反反向变化)的曲线。

因为Y=C+I+G+NX,所以影响IS曲线平移的因素有:自发性消费、自发性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