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1、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192年,青州黄巾军余党入侵兖州,占领东平和任城。

兖州刺史刘岱想进攻他们,被济北相鲍信谏止。

刘岱不听鲍信警告,正面迎战黄巾军,最终败死。

此时,曹操的谋士陈宫敦促他夺取兖州作为扩张的根据地,并主动说服刘岱旧部归顺曹操。

鲍信素与曹操为友,来到东郡请曹操出任兖州刺史。

曹操攻黄巾于寿张,但未能取胜。

曹操改革军制,严正军令,激励将士。

他认识到叛军靠劫掠养活自己,并没有稳定的补给线。

因此,他突袭叛军,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终胜利,迫使叛军北退。

曹操追击叛军并再败叛军于济北。

包括10万百姓在内的30万黄巾军投降曹操。

曹操改编降卒,组建青州兵,并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军队。

此战,曹操以少胜过,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公元197年春,袁术袁绍之弟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

经过几次战役,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从而与曹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击斩袁将颜良,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多亏谋士荀彧的开导,曹操才得以坚持危局。

他一方面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

不久之后,曹操敏锐地抓到机会,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10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将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二十公里的故市、乌巢。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粮草。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五千兵马,冒用袁军旗号,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

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曹操率兵力战,大破袁军,并将袁绍的粮草全数烧毁。

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散。

袁绍仓皇退兵。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兵力。

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五年之后,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3、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方面,曹操下令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汉献帝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到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政治方面,自任丞相,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同年秋天,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攻打荆州。

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

刘琮软弱无能,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的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的左刘备,偷偷地投降了曹操。

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附近时才得知刘琮已向曹操投降。

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当他撤退的时候,荆州有十多万百姓跟随。

刘备不舍放弃这些百姓,因此行军速度很慢,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大败,只得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

曹操夺得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文武百官非常震惊,主战主降,议论不休。

后来,孙权听从周瑜和鲁肃的劝说,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

于是孙权派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去荆州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

鲁肃建议刘备队驻扎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以便和东吴互通消息。

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12月,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

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

曹军当时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归附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

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

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北方士卒不习惯水战,于是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风浪颠簸。

周瑜考虑到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并通过诈降来接近曹军,得到赞许。

黄盖派部下将投降书送到曹营,曹操不知是计,丝毫没有怀疑。

到了约定的时间,黄盖率领二十只装满干草等易燃物的战船向对岸驶去。

在离曹军约二里左右时,黄盖下令将战船点燃,自己则率领部下乘坐事先预备好的小船。

二十只战船像飞驰的火龙,顺着风驶入曹营。

曹营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

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

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赤壁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

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概述合肥之战,张辽战斗生涯中的巅峰之战,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公元214年五月,孙权进攻皖城,张辽率军求援不及,又马上返回合肥守备,并马上向遣使向曹操报告。

曹操这时正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来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写了一封密函派护军薛悌带至合肥,而且在这封密函上署上“贼至乃发”四字,要求张辽等人要等到东吴进犯时才能拆开来看。

这一年八月,也就在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孙权就来了,“率十万众围合肥”。

按照曹操的要求,众人一起拆封,阅读了这封密函。

密函的内容,是曹操对此次抵御东吴进犯的人事部署,“若孙权至者,张、李出战;乐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战,乐进负责守城,薛悌不参与战事。

诸将皆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的安排,张辽大胆的说出了他对曹操这样安排的理解:“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素与张辽关系不和谐的李典也支持了这一看法,于是作战方案最终敲定,先战后守。

当晚,张辽便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志愿者组成敢死队,并杀猪宰牛大宴了一场,准备天一亮就动身大战东吴。

第二天一大清早,张辽便与李典一起率领着八百人的敢死队,杀向了东吴阵营。

张辽身披盔甲,手持长戟,一如既往的发挥其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率先攻进了东吴军营中,不仅杀了数十名兵士,还斩了两名将领级的人物。

面对措手不及的东吴军,张辽是越战越勇,不仅奋力拼杀,还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冲杀到了孙权所在的中央大营。

孙权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周围众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处防御,“以长戟自守”。

张辽见孙权依托高处及长戟防备,便挑拨孙权军,“叱权下战”,孙权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观察清楚情势。

由于孙权居于高处,很快便发现张辽所带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优势,“聚围辽数重”。

张辽的左右见状马上突击,打开一个缺口,张辽得以带领数十名亲兵突围出去。

这时还有一部分敢死队队员被东吴军围困着,他们向张辽呼救:“弃我乎!”张辽闻声又反冲杀进包围圈中,并带领剩下的人员突出重围。

这一战,张辽与李典率领敢死队从清晨冲杀到中午,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辽,表现是最突出的一个。

面对张辽如此神勇的表现,《三国志·张辽传》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东吴军队,“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因此,东吴军队士气大跌。

反过来,合肥的守军则因此士气大振,对张辽更是佩服不已,全军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坚守城池。

值得一讲的是,张辽此次带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长的骑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的诏文里就清楚地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

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

5、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蜀国从此衰落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

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