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一部战争艺术

《三国演义》一部战争艺术

《三国演义》一部战争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开辟了中国长篇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为后世的戏曲艺术、话本艺术提供了大量素材,他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战略与谋略上都有借鉴意义。

它的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本文就其对战争的描写上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时代,社会动荡,战火频繁,群雄竟起。

《三国演义》以文学的形式成功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战争的描写贯穿小说的始终,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读者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人们可以不熟悉三国时期的史实,却对那个时代的许多战争故事津津乐道。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写出各自的战争特点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总结了《三国演义》中的十二条叙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做到了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的描写效果。

在战争的描写过程中又能做到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给广大读者留下了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且各具特色的阅读欣赏感。

这里所说的同树异枝和犯中求避,正是道出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一个显著特色。

全书大小战争写了共有百余次,同是写战争,但作者却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犯中求避,描写起来千变万化,绝不重复。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火攻和水攻成为当时能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有效战术,因而作为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三国演义》,对这种战术自然是大写特写。

有人统计,仅火攻本书就写了几十次,这就势必要“犯”,而作者却巧妙地“避”,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放了“两把火”,先是在博望坡采取伏兵计,用火攻将曹兵打得大败,继而又率军主动撤出新野,布下口袋,待曹军钻入后,又施火攻,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

两次火攻战斗紧紧相连,同是用火攻,然而情节却不相同,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

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

小的战斗互不相同,大的战役更是各具特色。

官渡之战、赤水之战、彝陵之战三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且都是用火攻,但作者写来却毫无重复之处。

官渡之战侧重写失败的袁绍一方,着重揭示其失败的原因。

战争开始时,袁绍兵四十万,谋士成群,且不乏有见识之士。

先是在作战前沮授向他建议:“曹军无粮草,应该速战速决。

我军粮草充足,应该坚守阵地,待曹军疲惫,再乘胜击之,不应急战。

”战斗进行中,谋士许攸又向他建议:“曹军粮食已尽,可乘机派兵袭击许昌,两路击之,‘曹可擒也’。

”但作为主帅的袁绍“多谋少决”,缺乏决断,先是将沮授下狱,继之又逼走许攸,以至于一次次地失去胜机,最终被曹军烧了粮草,导致全线溃败。

赤壁之战则不同,战争失败的关键在于孙刘是否能结成联盟,利用己之所长,击敌之短。

因此,作者用重笔铺写了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

联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还伴随着许多矛盾,既有东吴内部主战主和之间的矛盾,又有周瑜和诸葛亮及他们各自代表的集团之间的矛盾。

经过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形成了对曹作战的联盟,最后火烧赤壁,战败曹操。

彝陵之战又有特点: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伐吴。

初战时,蜀军势如破竹,江东朝野极为震惊,人皆胆裂。

孙权大胆启用年轻的陆逊总督兵马。

陆逊上任后,采取坚守避战,后发制人的战略,与刘备相持半载有余,蜀军将士欲战不能,“兵疲意阻”,斗志懈怠,尽将营寨“移于山林茂盛之地”,战线拉长,绵延百里,明显犯了兵家大忌。

东吴军突发奇兵,火烧连营七百里。

此役描写的重点是写陆逊的谋略,起初人皆不识,多有抱怨。

而他却能忍辱负重,后发制人,反败为胜。

小说描写上先抑后扬,写来与前两次战役又显不同。

三次战役同是火攻,而方式却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

就火场的描写来看也因所烧对象及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官渡之战是对方前有守军,后又接应,放火的曹军有进有退。

在曹操的号令下,众军将士个个奋勇当先,冲向敌营。

霎时,火光四起,烟雾弥漫天空,袁军营中粮草很快被烧为灰烬。

赤壁之战的火则更有气势,东吴军乘东南风,驾船闯入曹军水寨放火,只见大火趁风的威力,大风加助了火的气势,战船如箭飞快向曹营行驶,烟焰弥漫天际。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刘备军时,士兵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焰硝,各带火种,各执枪刀,一齐而上,但到蜀营,顺风举火;蜀兵四十屯,只烧二十屯,每间一屯烧一屯,火光连天而起。

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

如上火攻,烧法各不相同,描写各异,绝无重复雷同之感,可以说是各具特点,曲尽其妙。

二注重描写交战双方智的较量,强调斗智优于斗力纵观全书,无论是各派势力的兴衰,还是具体战争的胜败,智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吕布武艺高强,威风八面,然而他却勇无谋,轻易冲动,感情用事,幸得有陈宫相助,吕布如听陈宫的决策必胜,否则必败。

这就说明了陈宫的忠诚和聪慧。

然而,吕布放着有智之人不用,忠言听不进去,终至殒命城楼。

吕布的不成器,很大程度上是无智和有智不用所造成的。

曹操集团最终能统一天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能广纳才贤,采纳他们的意见和战略决策,说到底是智的力量在起作用。

东吴方面能于乱世之中独当一面,坚持较久,当与有周瑜、张昭、鲁肃等一批有志之士的辅佐密不可分。

刘备集团的命运更是如此。

刘备厮杀半生,竟无立锥之地,今天随曹操,明天投袁绍,后天依刘表,正当他马跃檀溪,狼狈不堪之时,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刘备三顾茅庐,引出智者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才使刘备走出困境,称雄西南,成为鼎立的一方。

集团的势力考智谋在逐鹿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具体的战斗更是靠智慧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小说特别强调智谋在战斗中的作用,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仅标题直接带有“计”、“智”、“谋”等字眼的竟达三十回之多。

各种计谋,无所不用,上演了一出“斗智”的话剧。

赤壁之战是作者重笔描写的一次大战役,孙刘联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智谋。

小说用了八回多的篇幅铺开来写,真正的战场厮杀只写了一回,其它诸回均为斗智的场面。

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计计成功;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草船借箭、借东风,回回得手。

智谋的运用,精妙至极。

其中作者描写了一大批有智之士。

诸葛亮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

在全书中他几乎成了智慧的化身。

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赤壁之战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谋。

无论是与曹操斗智,还是与周瑜比谋,他都明显高于对手。

惟其如此,他在整个战役中始终可以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利地位。

不仅如此,作者为更突出地体现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小说后半部分更着重叙写了诸葛亮和他的劲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

司马懿也是著名的将才,诸葛亮曾说:我的一生中没有可顾患的人,除司马懿一人之外。

两人展开了一系列智谋的较量。

空城计、木牛流马、布军斗阵、上方谷设伏,多次交手,司马懿终未斗过诸葛亮,只落得一再叹息:“吾不如孔明也!”“孔明真乃神人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多次的战争描写,都在反复昭示这样一个道理:有谋者胜,无谋者败;能用谋者胜,不能用谋者败。

三把战争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结合起来本书中大量的战争场面描写中,人是战争的主体,人物的性格通过战争得到鲜明地体现,战争也因此才更显其魅力。

张飞的“莽”是出了名的,莽得至于古城会时险些杀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

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古城时,张飞披挂上马,只见他环眼怒睁,胡须倒竖,大吼一声如雷贯耳,挥动长矛便向关公搠去。

关羽等人一再解释,叫他不要误会,他却不信,“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直到关羽斩杀了蔡阳,他才停手。

张飞之莽,跃然纸上。

关羽的“义”,堪称一绝,他的义不仅表现在对待兄弟、朋友上,即便是在战场上面对敌手,他也是“义”字当先。

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就写得十分精彩:再来华容道之前,他是以首级押了军令状的,然而当曹操真的来到的时候,他又不忍下手了。

当曹操提起昨日之事时,小说写道:“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云长又见曹军个个惊慌失措,士兵泪流满面,心中不忍。

于是调转马头,对众军曰:你们先四下散开吧。

”这个分明就是放过曹操的意思。

曹操见云长,回了头勒了马,于是趁机和手下士兵一起冲了过去……至此,关羽的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描写,堪称传神之笔。

曹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他的性格突出一点就是诡诈,小说对此有许多生动的描写。

官渡之战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后与他有一段对话:许攸问道:“丞相您军粮还有多少?”曹操说:“可以一年支用。

”许攸回道:“不对。

”曹操道:“还能用半年吧。

”许攸站起来理正言辞:“我对你诚信相待,你却为何这样欺骗我?”于是快步走出账外。

曹操急忙请许攸回来说:“您不要生气,我把实情告诉您。

我的军中粮草,现在最多只能坚持三个月。

”许攸微笑着说:世上的人都说您是个奸雄,今天我所知道了。

曹操笑曰着说:“兵不厌诈,尚容布露。

”于是就走近许攸附耳低声道:“现在军中只有这个月的粮草了。

”许攸随声答道:“不要瞒我了!您的粮草现在已用完了!”小说描写他的神态举动,貌似推心置腹,亲密无间,说出来的却是假话,满脸诚恳地说假话,其性格的“诡诈”,表露无遗。

小说不仅写曹操“诡诈”的一面,还表现他的胆识、气魄和意志。

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赤壁之战的结尾就表现了他败而不馁的顽强性格。

他从战火中仓皇出逃,行至乌林地面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于是在马背上抬头仰面大笑很久,等他来到葫芦口,又抬头仰望苍天大笑,到了华容道,再次在马上扬鞭大笑。

尽管每次笑声未落,都有伏兵杀出,然而曹操却能在八十万军马都已灰飞烟灭之时纵声大笑,其胆识和意志可见一斑了。

小时中不仅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次要人物的性格也各有特点,如鲁肃的老实忠厚,周瑜的气量狭窄,将干的自作聪明等。

总之,随着战争场面的依次展开,人物性格也愈鲜活跳。

四注意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在“关羽温洒斩华雄”一节,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关羽与华雄的厮杀,只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从众诸侯眼中侧面写关羽,此时关羽的神勇风采毕现。

华雄已连斩四将,所向无敌,众诸侯皆大惊失色,此时又来大骂挑战,气氛已然紧张,此时关羽自荐出战,自然为众人所瞩目,随之引来一场身份高低之争,幸得曹操力举,关羽本人愿以头作保,气氛愈益紧张。

曹操斟酒以助关羽豪气,关羽不饮:“出账提刀,飞身上马。

”然后只听得寨前杀声震天,战争的气氛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然而众诸侯正在听时,随着战马铃声越来越近,不久战马到了军中,云长提着华雄的头颅走进营帐,掷于众将面前,所斟之酒还是热的!此一节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而作者善于对战争场面的气氛进行渲染显然是这一段文字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不仅善于渲染这种紧张气氛,还注意在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中巧妙地插入舒缓宁静的抒情笔调,以取得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偶的艺术效果。

赤壁之战在战斗即将迫近,双方剑拔弩张之时,插入曹操夜宴长江,庞统挑灯夜读等情节,使战争的描写显得有动有静,疾徐有致,跌宕多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