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免疫学的应用》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高中生物《免疫学的应用》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
一、疫苗
(1)定义
(2)种类:灭活病原体、减毒病原体、DNA疫苗等二、器官移植
(1)定义
(2)条件:配型(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免疫抑制剂
(3)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
三、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抗原(菌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
(2)免疫诊断
检测病原体、肿瘤标志物
(3)免疫治疗
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
问答:
1. 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2. 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
【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3. 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4.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案】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精品课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了流感疫苗后还会患流感,而接种麻疹疫苗后,终生不再患麻疹?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这次注射的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因此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而麻疹病毒虽然也是RNA病毒,它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的疫苗终身管用。

那么,什么是疫苗?有哪些种类?
(二)讲授新课
1、疫苗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型的传染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此,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疫苗就这样诞生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即先后用接种“人痘”和“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此病毒已于1980年被人类消灭。

法国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对外毒素进行减毒处理获得类毒素也是疫
苗)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接种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本质上,疫苗是抗原。

(2)举例: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可口服,由“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成)、麻疹疫苗(预防麻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DNA疫苗: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NA本身不是抗原,是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是抗原。


(4)特点: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又无感病危险。

(5)DNA疫苗如:预防亚型禽流感的疫苗、新型乙肝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1)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2)疫苗作为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对于灭活的病原体,减毒处理的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人会有发烧的症状。

(3)多联疫苗(预防不同的疾病,如百白破)、多价疫苗(预防同一种疾病的多个亚型或血清型,如流感三价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旁栏思考”
(1)疫苗不必用完整病原体,可以是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及其产物制备,此外DNA 疫苗也逐步开始应用。

(2)接种疫苗前应保证身体健康,免疫力较强。

患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应该注射减毒活疫苗。

因为处理不当,会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

2、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器官移植,目前可以移植心脏、肝脏、肾脏、肺等器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2)对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来说,供体器官属于抗原,移植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最初的器官移植多不成功。

(3)配型:检查供体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只有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B 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以使机体处于暂时无应答或弱应答的状态,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5)自体干细胞(脐带血)培养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较小。

(6)“免疫赦免”:将异体的组织器官移植到体内某些特定的部位(如眼角膜、大脑、软骨、子宫等),免疫排斥反应较弱,可长期存活,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

(眼角膜成功率100%,心脏47%),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从而使免疫细胞不产生抗体。

眼角膜移植一般不需要配型。

(7)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短缺。

3、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分为人工主动免疫(注射抗原)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
(2)免疫诊断
根据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
行检测,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3)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干预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免疫增强疗法(针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免疫抑制疗法(针对免疫功能过强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使用免疫抑制剂)练习:
一.单选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现代免疫学认为,异体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 )
A.疫苗
B.传染源
C.抗原
D.抗体
2. 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防之先河。

清代《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痘苗进入人体后仅激发细胞免疫途径
B.种痘成功后可以预防水痘病毒感染
C.种痘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可终身防卫
D.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对病毒减毒
3. 2020年2月14日,湖北省人民医院迎来第一名新冠肺炎血浆捐献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捐献者血浆中存在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该供血者血液中的吞噬细胞没有进入接受者体内
C.血浆进入接受者体内可增强患者的体液免疫
D.血浆中的免疫活性物质进入细胞内才能起作用
4. 如果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形成较深的伤口,及时清理伤口后常用透气纱布进行包扎。

一般情况下还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和破伤风抗毒血清,能分别起到预防和清除破伤风毒素的作用。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和破伤风抗毒血清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B.用透气纱布包扎是防止伤口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有害物质
C.注射破伤风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
D.用透气纱布包裹可推测出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5. 下列关于免疫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病人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B.注射卡介苗属于免疫预防,输入抗体属于免疫治疗
C.只有通过特异性免疫才能将人侵入体的病原体消灭
D.用人工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可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