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5篇生物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探究课的首要环节。

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决定。

最后的拓展活动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从反面衬托出昼夜节律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昼夜交替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2.认识到合理作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通过一个选定的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怎样选择一种动植物,确定如何来观察研究其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花钟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太阳东升西落。

白天,我们会到学校里上学;晚上,我们肯定要睡觉。

爸爸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会在家里陪着我们。

可见,我们的活动在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

是不是只有人才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呢?学生:不是。

(学生的回答最初只是________于生活中的小动物,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上。

)讲授新课活动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师:你能将自己见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行为随着昼夜变化而发生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吗?(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写出来。

)生:昙花只有在晚上才开放,猫在晚上活动的多。

师:其实不但生物的行为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时刻,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钟图,观察不同时刻分别有什么花儿开放。

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例如:“牵牛花开放大约在什么时候(几点钟)?”之类,让学生利用花钟判断时间。

)生:(观察并记录。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花钟来判断时间呢?你觉得花钟好不好?(这个讨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昼夜和时间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请把下面的图画完成。

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没有完成的图画。

(展示交流:将自己的画面进行展示,并说说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

有那么多的动物、植物的行为都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就让我们选择一种生物,对它是怎样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行为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吧。

活动二: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对不同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为什么会发生昼夜的行为变化?我们人类的昼夜行为变化有什么作用?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了解昼夜节律的含义,以及生物节律的意义。

)师小结:生物节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张发育时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劳逸结合。

拓展活动: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全班交流。

生物教学设计2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价值。

明确人类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题目。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与生物圈有什么联系?2、总结生物圈有哪些价值?(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如何分?试举例。

2、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课堂小结内容见课本。

四、拓展延伸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如何做?2、乱砍乱伐带来哪些危害?3、找找身边破坏资源的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考虑属于自学范畴,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所用的时间稍长,同时延伸的内容有些片面,作业尽量设计成填空、选择题。

让学生更明确答题的目标。

生物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二)新授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生物教学设计4学科生物年级八年级课型新授课2、学生谈经验3、学生在黑板上画蘑菇,体会子实体的结构,做铺垫。

2、启发学生注意鉴别毒蘑菇3、启发学生画蘑菇。

课题第三节真菌2、霉菌1学生观察、思考2在组内组间交流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1、启发学生完成观察与思考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3、老师点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真菌种类;2、说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结构和颜色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说出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绘出真菌的特征能力目标: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的能力;2、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3、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防霉,健康生活;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快乐生活。

3、酵母菌学生回忆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启发学生回忆酵母菌的有关内容二、真菌的`繁殖1、学生注意听,回顾相关内容2、学生观察了解孢子的位子,结构3、学生出示孢子印4、学生体会孢子繁殖5、学生探究孢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环境条件1、由形态结构中的孢子切入2、启发学生观察图3、启发学生制作(出示)孢子印4、启发学生参与模型制作5、启发学生思考:孢子如何发育成新个体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日常生活中觉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三、小结1、学生总结真菌的特征2、运用:(1)防霉变,(2)试养殖1、启发学生利用板书,小结出真菌的特征,教师点拨2、启发学生学以致用生物教学设计5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课意,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出现的词语、语言点知识。

先进行听读训练,听教师朗读,学员自读文本,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测学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__是一篇科技文,术语较多,本以为学员有阅读难度。

但从学员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员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陌生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进行得比较流畅。

词语、课文教学阶段,矫正发音依旧是个难以突破的障碍,尤其是声调。

民族学员的母语语境对他们学习汉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读不准、辨不清,矫正起来很费力。

但是对于双语教师来说,口语不过关,语音不标准,错误的示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太大。

因此,我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地反复地示范领读,及时纠错和强化,强化朗读训练。

在语音教学方面,耗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

造句训练是我在进行词语和语言点教学时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

对意义的讲解不展开、不延伸、不繁琐,主要是通过例句的形式呈现,让他们在鲜活的言语材料中去感知,找感觉。

尽管学员造句的错误比较多,千奇百怪,但针对每一错误趁热打铁,指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这对学员来说也是多有裨益的。

生物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揭题《画菊》。

(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