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涵养外,还应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那些在全国享誉盛名的专家和教授,几乎个个都是博士,他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享誉全国,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学识渊博,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厚的造诣,更主要的是因为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吧。

同样,要想成为名师,除了离不开专家引领,还要有同伴互助,最主要是个人的不断学习与反思。

下面就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找准定位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谁也不甘愿一辈子做一个庸师,教了几十年书,上不出一堂精彩的课,带不出一个像样的徒弟。

面对学生反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业压力的剧增等方面的压力,青年教师必须实现自我发展,才能满足于社会,才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楚江亭教授说,一个青年教师要想快速成长,就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同伴一起找出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成长规划。

一旦心中有了明晰的目标,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针对自身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同伴研修的过程中发扬优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我,不至于盲目的接受学校布置的任务,每天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二、学会学习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时时注意学习和研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去驾驭课堂,从而使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诲。

用维妙维肖的表演,扎实的专业知识吸引着每一个人。

幽默的语言,充满智慧的教育理论,去赢得阵阵掌声。

有时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都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

而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缺少的就是这些,现在的学生聪明、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知识涵养,是很难满足学生需求的,而且他们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老师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你字写得难看,普通话不标准,或课上得枯燥,都会遭到学生的抗拒。

因此,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包括:自身修养、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理念等。

而学习的途径也有很多,同事、书本、网络,都是我们的老师.文喆老师讲过,“读书”与“实践”是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他要求我们多看书,多学用,并用自身读书的经验去指导学生读书,用自身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学生热爱读书,用自身读书的成果去激励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他还教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边读边思考,并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张铁道教授也讲过,我们做一个敏感的学习者,用心观察,了解身边的事物,用心倾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不仅要向上学习,还要向左右学习,向下学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只有自己主动去学,才能促进个人不断成长。

三、学会反思反思是一个剖析自己、自我蜕变的过程,反思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进而实现自我超越。

教学反思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也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迅速成长,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捷径和基本标志。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剖析自己在教学上成功和不足,在反思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突破自己.而我们,之所以默默无闻,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上没有建树,而这与我们不会反思,或反思流于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学校虽然也要求我们在上完公开课后写教学反思,上完新课要写教学后记,但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只是应付式的去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改进教学策略,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怎么样做才能更有效。

这就应了那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在许多的案例分析中,成功,是源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研修,不断反思,并将有效的反思付诸于行动。

因此,我认为,一个老师只有善于反思,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方法,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改善,教育理念才能不断更新,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到底应该反思些什么呢我一般从教学行为、工作态度、学习情况、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反思,会听听同事的看法,保留做得好的地方,改进不足之处,如果能将这种反思更加深刻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必然对我的成长会更有帮助。

四、学会创新学会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方法。

有些老师喜欢人云亦云,或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专业发展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有这样一句话:“不太听话的教师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太听话的老师只能算是不错的老师”,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一个优秀教师,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工作上,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喜欢有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的老师。

“特级教师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这句话被我理解为,靠模仿和复制他们的教学设计是不可能成为特级教师的,只有通过自己不断摸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大家所认可。

他们有的讲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有的讲求语言的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等等,这可不是我们靠简单的模仿就能学来的。

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向现有的教材、教学方式挑战,在学习中思考,在工作中创新,在不久的将来,课堂上有我们自己不一样的风采,工作方式上也有独到之处。

五、保持良好的心态六、把握机遇狄斯累利说过: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会很多,当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把握,不要抱着等下一次的想法,有些机会一旦失去,就找不回来了。

珍惜每一次学习和比赛机会,在学习中成长,在比赛中得到锻炼。

回想我的成长历程,有抓住机会的成功,也有错失良机的遗憾,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拥抱每一次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

总之,“成为骨干教师,不是专业发展的终点,而是新发展的起点。

”这次的培训,给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新课程共生共建,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去摸索和总结,成为名副其实的同伴们的专业引领人,为宝安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2以“学情”当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教学亦如此,只有立足“学情”,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攻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轻松自如,轻负高效。

我校在实施教学常规“六个一”的管理过程中,着眼于“以学情当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围绕“分析什么?如何分析?诊断什么?如何诊断?改进什么?如何改进”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经过一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一、将“教情学情”分析制度化、常规化。

新的工作的实施,往往需要制度的保障和科学的管理,为了使教师养成自觉分析、科学诊断、有效改进的良好教学行为,学校首先从管理和认识入手,将“教情学情”分析制度化、常规化。

1、组织学习和研讨,明确意义和途径。

为了让学情分析真正发挥诊断教学,指导教学的作用,首先要使教师明确学情分析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法和途径,学校组织的多层面的学习研讨活动:“校务会成员学情专题研讨活动”、“中心备课组骨干教师学习研讨活动”、“备课组贯彻学习研讨活动”。

研究了学情了解的基本渠道、学情分析的有效方法、怎样有效的进行学情反馈,如何依据学情诊断教情,如何依据教情、学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确定了“以学情当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研工作思路。

2、制定方案和措施,严格考评和奖惩。

为了使“以学情当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六个一”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考评方案和细则,对进行学情分析、教情反思工作实施专人负责,多层督导,并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评和学区期末评优评先。

上学期教科研交流大会上,在这两方面做得突出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还做了经验交流。

逐步使学校各个层面形成了自觉分析、科学诊断,有效改进的良好氛围。

二、以“学情”当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生学的如何,直接反射出教师教得怎样,那么如何“学情”这面镜子清晰、真实,如何“对镜正衣冠”,我们的做法是:(一)、拓宽了解渠道,及时获取信息。

不同层面,不同的了解渠道。

引导教师通过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科知识素养,通过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单元检测、学科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况、解题的策略等情况,此外,不少教师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不断拓宽了解的渠道,如皮远琴老师的作业批改记载本、李满枝老师率全班学科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的家校练习本、郑桂荣老师的学生阶段性学习自我分析,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

备课组则注重从常规作业检查、教师一周教学心得、学科质量调研、教研课了解本学科学生学习状况。

学区通过每月质量调研、随堂听课、作业抽查、学科知识竞赛和学生特色活动、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调查了解学区学生“学情”。

其中,学校组织大队部学生对全校学生晨读、课外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记载,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正确处理信息,客观解读学情。

获取信息是前提,处理信息才是核心。

通过多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多半是表面现象,只有找到现象掩盖下的深层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校注重了三个层面的学情分析。

班级学科学情分析体现全面:学科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是为了“立足”于学情实施针对性教学,因此,学情分析全面、客观。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单元检测、学科知识智力冲浪等了解到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知、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情况、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共性问题,更注重个性问题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办法。

教师们学情分析的形式是:新授课作业或典型作业口头分析,单元检测书面分析,两月一次阶段性全方位分析。

3备课组学情分析突出“共性”:备课组的学情分析是为了让教研立足校本,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因此,要提炼“共性”,以便形成研究专题。

学校备课组每两月组织一次学情分析交流活动,结合每月学生作业检查,质量调研情况,对本学科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整体分析,侧重分析学习方法、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等情况,针对突出的共性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围绕教学制定改进措施和办法。

学区学情分析侧重“质量”:学校的学情分析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素质、学科教学质量中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

学区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或重点年级教师开展学情的分析,如2月份的毕业班学情分析会、每学期两次的学区学情分析会,并结合学区每月的常规作业抽查、各类竞赛活动、质量调研等情况,从学生作业、检测中各类题型答题质量、解题策略方法、思维品质、知识的广度、深度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基本做法有每月的质量调研分析、期末质量分析、作业抽样分析等等,对学区各班级的质量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既有针对每个班的质量分析,也有年级质量分析,以及学校整体质量分析,便于教师横纵向比较,找差距,定措施,同时学校也针对分析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