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那什么是人文精神呢?简单的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
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课堂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人文性对于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老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
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
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再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
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此外,倡导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强调非实用知识(如古代诗文)的教学,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一、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人文性教育的“种子”语文课程所选取的内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资源,是真、善、美的世界,其中反映自然之美的文章有《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反映生命之美的文章有《紫藤萝瀑布》、《斑羚飞渡》、《谈生命》等,反映人情之美的文章有《散步》、《社戏》、《背影》等,反映风情之美的文章有《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在感受其内在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升华思想。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人文性教育的“土壤”.一是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
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要只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化为潇潇春雨,悄悄滋润学生的心田。
但每个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对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躬耕归隐情怀的评价,对鲁迅散文诗《雪》中象征意义的领悟,对《台阶》一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学生们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教学设计应当多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多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搞“一言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是要特别关注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篱笆三个桩”、“孤掌难鸣”,这些词语说明: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既要关心自己,又要关注他人,关注他人的心理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多篇文章正是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莫怀威的《散步》、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朱自清的《背影》等,作为语文教师在设计这些课文的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不断地变换角色,让他们充分体验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由此及彼,推己及人,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试着去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集体与和谐社会。
三是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品味。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到透彻理解,深刻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通过介绍背景、联系现实、交流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反复品味。
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报负,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岸的情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一腔报国热血,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与民同乐的自我慰藉,学生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品味,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四是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探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何其渺小,何其短暂。
如何让短暂的一生发出灿烂的光辉,千百年来人类对此追索不止。
当今的语文课程就肩负着帮助学生探求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使命。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的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去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命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高尚。
”以名言警句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再如通过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曲折坎坷的一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毅力。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是要特别关注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追求最快的发展速度,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导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污染触目惊心。
人类在片面的发展自己的同时,摧残了环境,而人类又必将会自食恶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是对整个人类自身的关注。
语文课程所编选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敬畏自然》、《喂,出来》等篇目,以残酷的事实,感人的形象,曲折的故事,反复揭示了这一真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由课本而放眼社会,关注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环保意识,注意环境保护,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六是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技能的同时,教育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开阔视野,留心观察,细细品味,深入思考,使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去感受生活之美,去提炼生活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人文性教育的“雨露”1、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
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
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2、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
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
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
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我们相信,有如此优良的种子,如此肥沃的土壤,如此滋润的雨露,我们的花朵定会开得更加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