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

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

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

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

有部分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病因:慢性中耳炎可由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机械性创伤,热灼性和化学性烧伤及冲击波创伤所致.根据穿孔类型,可分为两大类:(1)由紧张部良性的中央性穿孔,和(2)由较危险的鼓膜紧张部边缘性或松弛部的上鼓室穿孔所引起.病理:鼓膜中央性穿孔指在穿孔边缘和骨性骨沟之间还有一些鼓膜组织存在.这类穿孔可导致传音性聋.上呼吸道感染或因洗澡,游泳而使水进入内耳时,可使慢性中耳炎加重.常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导致无痛的,脓性并有臭味的耳漏.持续性恶化可形成耳息肉(肉芽组织可经穿孔而脱垂至外耳道)和中耳破坏性病变,如砧骨长突的坏死.耳息肉是一项严重的体征,几乎不变地可伴有一种良性肿瘤,即胆脂瘤的存在.松弛部的上鼓室穿孔可经穿孔导入上鼓室.边缘性穿孔常见于紧张部后上方,穿孔边缘与骨性鼓沟之间无鼓膜组织残存.边缘性穿孔是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产生,它破坏大面积的鼓膜,包括鼓环和中耳粘膜.这类穿孔如中央性穿孔那样可伴有传音性聋和耳漏转甚.与中央性穿孔比较,边缘性穿孔更易产生诸如迷路炎,面瘫和颅内化脓的并发症.松弛部和边缘性穿孔常与胆脂瘤有联系.在急性坏死性中耳炎愈合过程中,残余的粘膜上皮层和外耳道复层鳞状上皮可移行以覆盖裸露的区域.一旦复层鳞状上皮长入中耳,它开始脱屑并堆积形成胆脂瘤.胆脂瘤也可为松弛部的复层鳞状上皮基底层的增生,松弛部或紧张部鼓膜的进行性内陷和中耳长期感染产生的鳞状上皮化生所形成.上皮脱屑以同心层方式不断地扩大堆积,以及上皮的胶原酶破坏周围的骨组织.胆脂瘤可在耳镜检查时见到中耳内有白色的脱屑,以及邻近穿孔边缘的外耳道有骨质破坏而被识别.其他未被疑及的胆脂瘤骨质破坏,可被CT显示.耳息肉常伴有胆脂瘤.胆脂瘤的存在,特别是伴有松弛部的穿孔,极大地增加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如化脓性迷路炎,面瘫或颅内化脓).症状:耳漏是最常见的症状,耳漏性质由水样到黏稠恶臭皆有。

有的病人是持续性耳漏,有的则偶而耳漏。

重听也是重要症状,一般若骨传导正常(指内耳听觉机能良好),仅20至30分贝的传导性听力障碍,病人多能适应社会生活。

然而长期的慢性中耳炎,在反复流脓后,细菌的毒素或耳药物中之耳毒性物质都可能经由耳圆窗膜渗入内耳,而渐损害内耳听觉机能,形成混合型听力障碍。

此时病人会渐感觉听力不足。

中耳黏膜与听小骨损害后,听力也会为善。

耳呜也是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长期的病例。

病人常因耳呜才来就医,然而一旦发生耳鸣,便很难治好它。

晕眩也是常见的症状,多数是发炎现象侵入迷路所引起,总之,一位慢性中耳炎的病人,如不接受治疗,可能会偶而或反复流脓,可能会发生耳呜,听力可能随时间愈来愈差,且中耳黏膜与听内、骨可能愈来愈受损。

体征:耳漏是最常见的症状,耳漏性质由水样到黏稠恶臭皆有。

有的病人是持续性耳漏,有的则偶而耳漏。

重听也是重要症状,一般若骨传导正常(指内耳听觉机能良好),仅20至30分贝的传导性听力障碍,病人多能适应社会生活。

然而长期的慢性中耳炎,在反复流脓后,细菌的毒素或耳药物中之耳毒性物质都可能经由耳圆窗膜渗入内耳,而渐损害内耳听觉机能,形成混合型听力障碍。

此时病人会渐感觉听力不足。

中耳黏膜与听小骨损害后,听力也会为善。

耳呜也是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长期的病例。

病人常因耳呜才来就医,然而一旦发生耳鸣,便很难治好它。

晕眩也是常见的症状,多数是发炎现象侵入迷路所引起,总之,一位慢性中耳炎的病人,如不接受治疗,可能会偶而或反复流脓,可能会发生耳呜,听力可能随时间愈来愈差,且中耳黏膜与听内、骨可能愈来愈受损。

诊断:长期耳流脓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鼓膜穿孔多在紧张部(单纯型),少数位于松弛部(胆脂瘤型)。

后者乳突摄片显示骨质破坏。

较易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耳源性脑脓肿等。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内科疗法与外科疗法。

内科疗法包括局部治疗与药物治疗,其目的在使发炎状态的中耳成为无发炎状态,或可使流脓耳成为干燥耳,但须知许多干燥耳仍有中耳发炎现象。

内科疗法不能矫正中耳在结构上的损害,如鼓膜破洞,听内、骨缺损等。

内科疗法仅能使部分病例由发炎状态进入无发炎状态。

中耳结构上的损害须由外科疗法重建、部分中耳发炎病例也须外科疗法才能去除发炎病社。

因此外科疗法可以同时除去发炎病灶与重建中耳结构。

在慢性中耳炎的治疗上,内科疗法与外科疗法是相辅相成的。

预防:积极防治感冒。

感冒后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

鼻涕可向后抽吸,由口吐出,或将手帕放在鼻孔前,轻轻将鼻涕擤出,亦可轻捏一侧前鼻孔,轻轻地擤出对侧开放鼻腔内的鼻涕。

不要用尖锐的东西(如发夹、绒线针等)挖耳,以免碰伤鼓膜。

最好戒除挖耳的习惯。

对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应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以防转化为慢性。

游泳时须注意正确的姿势,防止鼓膜破裂和中耳发炎。

患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病人,须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

中耳炎病因症状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

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

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

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

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

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

1-2天后耳内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

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

②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

③胆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

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每日数次,1次数滴。

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

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4.外治自疗法(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焦。

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避免误诊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中耳炎的介绍中耳发炎就是中耳炎,是孩子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

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

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编辑本段]中耳炎的病理慢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

[编辑本段]中耳炎的症状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

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

有自听增强。

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

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

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

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

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

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