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版:第18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步步高)

22版:第18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步步高)

第18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2)进程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作用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名家论史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2.战后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①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②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解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苏联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1)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表现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名家论史苏联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

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摘编自孙晓忠《生活在后美国世界》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思维点拨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整体走向缓和,但局部冲突增多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走向缓和,但局部冲突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两极格局被打破,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另一方面,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多极力量成长的表现(1)西欧与日本实力增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中国的和平崛起: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3)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考点一欧洲走向联合1.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唯物史观)(1)必要性①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

②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

③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纷纷独立。

④二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可能性①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②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

③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④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⑤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2.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历史解释)(1)特点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2)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史料1950年法国计划委员会主席让·莫内提出首先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机构,统一管理西欧国家的煤钢工业,然后逐步将其扩大到商业和农业领域,再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后导向一个经济、政治统一的欧洲①。

他认为解决德国钢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控制德国钢铁方面符合法国的利益,而且在发展欧洲政治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②。

让·莫内的建议得到了法国外交部长舒曼的赞同,两人共同策划出台了“舒曼计划”。

该计划也得到了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欢迎。

在法德的共同推动下,欧洲朝着联合的方向迈进③。

解读关键信息①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②反映出消除战争的威胁,消除法德的矛盾③反映出法德的和解和共同推动[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积极推进欧洲联合的原因。

提取有效信息史料中①②③分别涉及欧洲的需要、法德关系、当时世界格局三个方面,三者均是解答本题的有效信息。

[尝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推动欧洲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德国重新武装,化解法德矛盾;对抗美国的控制和苏联威胁的需要。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唯物史观)(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表现为: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世纪之交世界格局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历史解释)(1)特点①长期性:这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②动态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③力量多元化: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发展中国家等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及两极格局解体致使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增多,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

(2)影响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大国关系的缓和。

②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③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多极化趋势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家国情怀)(1)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正在加深,可利用的外部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大。

(2)世界多极化使大国关系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国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发展中国家合作进一步加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力量正在壮大。

(4)中国按照“睦邻、友邻、富邻”的方针和“搁置争议”的原则,同周围邻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5)各国携手应对环境污染、跨国犯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合作愿望普遍增强,通过协商对话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成为主要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