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本章小结】本章重点阐述了公共政策的概念,通过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理解公共物品、公共问题、公共权力、公共秩序这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了解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
【核心知识点】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如何从科学、专业和政策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2011年简答)]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换言之,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3)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供公共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 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1)政治与政策——从政治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吉利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概念)它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最好的定义是把“公共政策”视为一系列程序化的政治企图,或是为了解决或控制政治争端,或是为了确保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提供一种理性激励。
(政治解释)2)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a.18世纪,以亚当斯密(古典学派)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向人们传达的信息:利己动机是社会齿轮运转的润滑剂,放任主义是政府经济政策的最佳选择,经济领域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市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出于良好动机的干预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通向地狱的道路可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b.20世纪初,新古典学派从古典学派手中结果了自由主义的大旗,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他倡导自由竞争,认为市场竞争机制是客服经济危机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使社会各阶层获取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
市场机制具有自发的调节功能,因而经济自由应是社会的必然选择,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起破坏作用。
“均衡价格”是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所在,它是在供求关系变化的基础上,经过买卖双发的反复协商得以实现的,均衡价格会使生产者拿到自己的最大利润,使消费者得到自己的最大满足,从而使社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c.1929年10月,世界范围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由“看不见的手”所创造的神话开始破灭,一股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潮悄然而起,1933年,罗斯福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兴起。
凯恩斯认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扩大需求,以消除失业;通过税收来鼓励投资;通过货币政策,利用利息率的升降来控制货币供应,间接地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
d.从20世界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萧条又一次光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滞胀的出现给凯恩斯主义以沉重的一击,经济自由主义又开始死灰复燃,新自由主义兴起,这股新右倾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
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导致“滞胀”恶果的罪魁祸首,推行国家干预政策一方面阻碍了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效率,导致失业的增加,而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失业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又带来了高额的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而制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最佳选择就是抛弃凯恩斯主义,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
e.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使凯恩斯主义又一次赢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新凯恩斯主义是90年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4. 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1)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这个空间中活动,于是你的权利只是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产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纯粹的公共物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准公共物品”或不纯粹的公共物品。
3)公共职能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公共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公共职能并不是必须得由公共部门独家行使,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职能表现形式。
4)公共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从私人性和公共性两方面做出区分。
公共问题是社会上的对每个人都不具有排他性的问题,而私人问题是自己个人的问题,具有排他性。
政府要管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而尽量不要去干涉私人性质的问题。
5)公共利益[2012名词解释]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性是指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其实现主要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选择机制,一般难以通过市场等私人选择机制来实现;合理性是指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往往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为代价的,要对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对可能减损的私人利益与可能增长的公共利益、对实现公共利益的不同方式加以权衡,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小失大;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政府机关应当广泛吸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参与是民主重要的特征,程序是民主的有效保证;公平性对于在公共利益界定中可能减损的私人利益要采取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这种补偿应当是一种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公共利益能够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限,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6)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公共秩序(public order)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5. 政治行动有哪些类型?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三种政治观):控制、交易与博弈。
1)权力与控制(power and control)视政治为一个强制性模型,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认识。
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以武力作依托。
这种控制模型尽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活动的许多种形式,但它不可能涵盖政治活动的所有形式。
国家并不单单只具有警察的职能,统治也不仅仅只表现为强制性执行。
政治还有其他的类型。
2)讨价与还价(bargain)强调政治活动的交易属性,交换政治利益的基本方式就是讨价还价。
其通常发生在相互难以靠命令施以控制的人们和团体之间。
各方在讨价还价中有付出也有收获,从而达成一个能使大家基本满意的结果。
斗争和妥协是政治交易中必不可少的策略和手段,磋商和调解是相互竞争且权力相当的各派政治力量的共同需要,但如果出现互不妥协和谈判破裂的情况,武力的使用和强权的实施也并非不可能出现。
3)博弈(gaming)博弈论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正规博弈中的参与者并不需要彼此发生直接的影响。
他们可以作用于一定的环境以使他们自己(同时也包括其他的人)确保一种结果的形成。
博弈的参与者彼此通常不具备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至少在权力关系中难以发现处于优势地位的人。
政治的博弈观强调的是在非权力环境中人们的战略与战术,它有助于阐明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在既不彼此控制也无须直接交换利益的情况下颇令人费解的竞争与合作行为。
6. 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关系?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微观政治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微观政治所涉及的是一个或数个个人、公司和社区具体和分散且十分迫切的利益需求。
其所要寻求的政策决定只适用于少数人。
做出这类决定一般无须顾虑资源的有限性,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很窄。
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几乎根本注意不到或不去关心它们的存在。
2)中观政治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中观政治作为一个系统必然涉及特定的职权范围,带有某种专业性色彩,表现出集中化的行动特征。
当有关政策问题不再存在时,这个系统便会走向消亡,当政策问题越加膨胀时,这个系统便会发展壮大。
鉴于权力的分散和功能的专门化,中观政治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内制定和运用政策时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从政策制定的现行趋势来看,它们作为相关领域的权威发挥着主体作用。
3)宏观政治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宏观政治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党和国会的领袖(他们可能会重叠)、总统和各个行政部门、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代表等。
在宏观政治层面,人们参与的程度很高、范围很广。
宏观政治问题常常因为其显而易见和引人注目而引起政策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本章小结】明确公共政策的性质,把握公共政策的特征,认识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公共政策的功能。
【知识点总结】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一)国会立法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立法者(国会议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其授权于行政部门的决策以及法院制定的专门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必须通过立法规定。
(二)总统决策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其作出决定的途径:一是在内阁决策中具有独断权,二是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
总统决策的类型:(1)立法倡议(2)立法否决(3)委托立法(4)外交决策(5)防务政策(三)政府机构决策(四)司法决策其形式(1)司法审查(2)推翻先前的判决(3)司法命令2. 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1)直接形式(2)间接形式(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1)宪法(2)基本法(3)其他法律(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此外,除立法权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三)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1)行政法规(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3)部门规章(4)地方性规章(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就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