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一、单项选择题1.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A.政策目标B.政策宣传C.政策发展D.政策创新【解析】A2.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D.史密斯【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互适模型的构建者。

互适模型,也被称为“互动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构建的,他的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3.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认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A.处理紧张过程B.“游戏”原则C.压力、动力机制D.互相调适过程【解析】D4.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的模型是A.系统模型B.综合模型C.互适模型D.博弈模型【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博弈模型。

博弈模型是博弈论运用于公共政策执行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即以博弈理论观察、分析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或手段的达成所做的说服、协商与妥协等互动情形。

它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

5.体现了执行过程的开放性要求,也强调了一定的封闭性对于一个系统成长的必要性的模型是A.博弈模型B.互适模型C.系统模型D.循环模型【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循环模型。

循环模型强调了被人们忽视的监控对于有效执行的必要意义;体现了执行过程的开放性要求,也强调了一定的封闭性对于一个系统成长的必要性。

6.“霍恩——米特尔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又称A.循环模型B.互适模型C.系统模型D.综合模型【解析】C7.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其中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A.“向前推进策略”B.“向后推进策略”C.“整合策略”D.“以政策为中心的路径”【解析】B8.反映附加式政策执行现象的是A.“阳奉阴违”B.“土政策”C.“断章取义,为我所用”D.“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表现形式。

附加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为谋取地方或个人利益提供方便。

选项B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

9.“挂羊头,卖狗肉”是一种典型的A.替代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照搬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替代式政策执行。

替代式政策执行,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对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充分利用,对不符合的就予以曲解变形,并用是否符合地方利益作标准来决定对政策执行的态度。

10.政策执行时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其原因为A.执行者的认知缺陷B.执行者的利益驱使C.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D.执行准备不充分【解析】C11.以持续性为标准,可把政策失灵划分为A.早期、中期和后期失灵B.突变失灵、渐变失灵和间歇失灵C.严重失灵和轻度失灵D.完全失灵和部分失灵【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失灵的类型划分。

选项A是以失灵的时间为标准对政策失灵进行的划分;选项C和D是以失灵程度为标准进行的划分;只有选项B是以持续性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二、多项选择题12.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主要有A.目标的导向性B.内容的务实性C.行为的能动性D.手段的权威性E.影响的广泛性【解析】ABC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公共政策执行具有如下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手段的权威性。

13.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包括A.执行者因素B.方法因素C.资源因素D.工具因素E.环境因素【解析】ACDE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执行者因素、资源因素、工具因素和环境因素。

14.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A.人力资源B.财物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E.制度资源【解析】ABCDE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中的资源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中的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这些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和制度资源等。

15.下列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有A.行政机关B.司法机关C.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D.供职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的公职人员E.在野党【解析】ABC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

16.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是A.政策规定性B.执行性C.受动性D.主观差异性E.客观性【解析】ACD17.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也会导致执行偏差,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A.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B.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C.组织制度缺陷D.政策关系处理不当E.执行准备不充分【解析】ABC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执行偏差中管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1)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2)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3)组织制度缺陷;(4)政策关系处理不当。

三、简答题18.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解析】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它的作用表现为:(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19.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有哪些作用?【解析】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贯穿于整个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要素之一,在正常执行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

(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20.简述构建良好的利益均衡机制的要求。

【解析】(1)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团体的利益表达功能。

(2)要建立利益引导机制。

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沟通和引导机制,帮助各种治理主体和政策执行主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3)要建立利益约束机制。

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使他们的利益追求被限制在法制允许的范围内,以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最终实现。

(4)建立利益调节机制。

对于那些合理的但暂时又不能满足的利益诉求进行适度的调节。

(5)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给利益受损主体提供一定的补偿,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

21.简述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解析】(1)国家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机构设置、公共政策的执行程序与执行方式。

(2)政党制度影响着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执行沟通、执行评估与监督。

(3)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公开化程度就越高,越能反映民意、体察民情、服务公众,政治局势的稳定也影响政策执行系统的稳定与有序运转。

(4)国际政治环境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稳定和功能发挥。

22.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的要素有哪些?【解析】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各两个方面的要素:(1)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对政策内容和精神能够准确地把握、领会,并且能有效调度、使用和配置政策执行相关资源,行动迅速有力。

(2)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政策执行必须产生较好的效果。

23.简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以及机制。

【解析】(1)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忠实原则。

②民主原则。

③法治原则。

④创新原则。

(2)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②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③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四、论述题24.试述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解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

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如下:(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25.试述“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

【解析】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的政策执行研究路径。

它具有以下内涵(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不仅要求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善于体察民情,采纳民意,更要求政策主体将收集起来的群众政策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形成领导决策,然后再返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政策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号召群众行动起来,真正化为他们自觉的政策行动。

(2)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

在全面推行一项新的政策,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之前,都要预先选择几个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取得具体的工作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然后再普遍实施。

这样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和风险。

(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在政策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后,依照国家现行政策和行政管理规律,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加以系统地总结,成为执行者以后行动的借鉴,为下一轮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基础。

邓小平将这一过程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

五、案例分析题2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2003年,国务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以下简称“新合医”)就是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具体办法是:中央财政为每个参合农民补助10元(前提是地方配套资金首先到位),省、市、县级地方财政再补助10元,引导农民个人自愿缴费10元,筹集新型合作医疗费年人均30元。

“新合医”政策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中的“套资”冲动,使该政策执行出现了偏差。

2003年9月11日,H省G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了《G县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责任奖惩办法》,要求各乡镇在9月20日前务必使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农业人口的40%,同时制定了对县级领导、乡镇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的奖罚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