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干涉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21124400
2.课程中文名称:雷达干涉测量
课程英文名称: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
3.面向对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4.开课学院(课部)、系(中心、室):信息工程学院
5.总学时数:32
讲课学时数:20,实验学时数:12
6.学分数: 2
7.授课语种:中文,考试语种:-
8.教材: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信号处理基础,廖明生林珲,测绘出版社, 2003
二、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着重阐述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处理流程。
第1章绪论
1.1 雷达干涉现象
1.2 InSAR简介
1.3 InSAR的作用与意义
第2章InSAR基本原理
2.1 InSAR原理与步骤
2.2立体几何量测原理
2.3 InSAR成像模式
2.4 InSAR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3章InSAR关键技术与方法
3.1 InSAR复数像对配准
3.2 干涉图生成与噪声滤除
3.3相位解缠方法
3.4 DEM计算生成
第4章D-InSAR原理
4.1 D-InSAR基本原理与方法
4.2 PS-InSAR基本原理与方法
4.3 D-InSAR研究进展
第5章InSAR应用
5.1 InSAR应用
5.2 D-InSAR应用
三、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
《雷达干涉测量》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遥感与摄影测量方向学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着重阐述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处理流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雷达干涉测量的相关概念、体系、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InSAR处理的过程,包括复数InSAR像对的自动配准、干涉图噪声抑制、相位解缠和DEM提取等关键技术和实施方法;掌握差分InSAR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了解国际InSAR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掌握常用InSAR处理软件的操作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与本课程相联系的其他课程
先修课程:《微波遥感》、《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数字高程模型》。
五、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掌握InSAR基本原理:包括雷达干涉现象、InSAR基本原理、InSAR处理步骤、立体几何量测原理、InSAR成像模式、InSAR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理解InSAR测量与雷达立体测量的差异,深入了解InSAR测量的特点。
2、学生掌握InSAR处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包括复数InSAR像对的自动配准、干涉图噪声抑制、相位解缠和DEM提取等。
掌握从粗到细的影像匹配策略和实施方案、中值-自适应干涉图滤波方法;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掌握InSAR复数像对配准、干涉图生成与噪声抑制、相位解缠等方法以及相关软件操作能力。
3、学生掌握D-InSAR原理、方法与应用:包括D-InSAR提取地表形变的原理与方法,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原理与方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和D-InSAR应用案例。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作业与考勤+ 实习报告+ 课程报告,成绩各占约1/3。
七、教学参考资料
[1] 雷达影像干涉测量原理,舒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王超张红刘智,科学出版社,2002。
[3]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李平湘杨杰,测绘出版社,2006。
[4]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侯建国初禹,测绘出版社,2014。
[5] 时间序列InSAR技术与应用,廖明生王腾,科学出版社,2014。
八、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上机12学时,共包括五章内容。
安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