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克强、周军主编的《优化成长——决定青少年前程的十佳习惯》中读到了两个故事,都
是回忆小时侯妈妈分苹果的情景。
一个监狱中的犯人这样写到: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
我一
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
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而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的故事是这样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
大小不同。
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最
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
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
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
赢了哪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
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
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这个分苹果的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教育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
人格;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
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
多教育都是与这三点启示相背离的。
下面我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1、现在的孩子负担很重,本应该无忧无虑、与大自然亲近的童年往往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所占据。
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孩子的明天将会怎样,他们为了孩子的将来不辞
劳苦,不惜钱财,从小为孩子选择名校,孩子从学校回来有家教,周末和假期去上各种培训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殊不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考学成才的,对于以学习为乐的
孩子来说,让其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书房和教室里,我们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但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他们对考试和做题兴趣不浓,他们
更喜欢玩耍。
比如,我上五年级的外甥女,从上学到现在,她的学习一直不上心,严重影响班
级的平均成绩,为此,没少受羞辱。
还好,她性格开朗,玩耍的时候,会忘记这些不快,她喜
欢到河里捉鱼、喜欢跟奶奶到田里去。
我知道,对于她,课堂意味着什么,但即使是煎熬,我知道她也必须熬下去。
其实孩子的成长首先在今天。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
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
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与其拿遥远的明天来激励孩子,还不如用今天实实在
在的效果来激励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2、大家都知道学习成绩不能全面地衡量一个人,学习成绩只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部分,而不是
全部,学习不好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
但现实情况是,成绩不好的学
生日子是不好过的,家长觉得丢脸,老师指责其拉了平均分,排名让其在周围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在不断的否定和指责声中,孩子也认为自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从而不再积极进取,相反
用无所谓和破坏行为来保护自己,最后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双差生”。
如果我们能真正实施因材
施教,能从孩子一出生或一走进学校就承认孩子的差异,多进行赏识教育,少用世俗化的、带
有功利性的评价标准来把孩子过早地分成三六九等,我想性格叛逆的孩子会少很多,快乐、自主、自信的孩子会增加不少。
自己是教师,也有女儿,对现在的整个教育环境,我的态度不乐观。
但我会努力,至少在家里,让女儿从小就做一个小主人,让她在尊重中学会自重,在信任中学会自信,在独立中学会坚强和自立。
3、在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还不能很好的做到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的
引导,我们实施的权威教育要多于科学引导的教育,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部分是乖巧
听话的,一部分是叛逆过激的,而我们真正想要的具有批判思维、人格健全的孩子却只是少部分。
孩子早恋了,不允许!否则处分!孩子上网成瘾了,送到网瘾戒除所去!很少有人从孩子
的角度去思考,这是孩子缺少关爱,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快乐的表现。
在《青年文摘》上读过
一篇《童话》的文章,讲的是高中学生恋爱的故事。
下面是引自班主任的话:“我知道你们不
会写(断绝往来的保证书),但我也不希望你们退学。
你们能答应我一件事吗?我不奢望你们
好一辈子,但希望你们承诺十五年互相不变心,敢写个承诺书吗?我和全班学生都是你们的见
证人。
”当时两个人都写了,但故事的结尾是毕业后两人由于家庭条件悬殊,行同陌路了。
我
敬佩这个班主任,他不回避现实,他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他对生活的思考比较深刻。
这不正
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吗?
4、公平竞争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真正做到。
其实人从一出生就是不公平的,天生条件、父母
的素质、家庭的经济情况、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等,无不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但不
同的客观条件,都得去接受同样的挑战。
有些人奋斗一辈子,还不如有些人从父辈那里得到的多;有些人天生残疾,无论怎么努力,在有些方面都比不过正常人,这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
现实。
如何教育孩子去接受这些事实,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应该是我们教育者要考虑
的问题。
我们应该对孩子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际的关怀与帮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应该让一些人为的、有局限性的、甚至是不科学的规定和评价标准显得比人本身的发展还
重要。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里的会不会不应该
只理解为书本知识,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也不应只理解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育人是一件复杂、
严肃的工作,无论作为教师、家长还是社会人,我想自己都有责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
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