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均衡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双顺差,不仅使我国非自愿增加外汇储备,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迫使人民币遭遇升值压力,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恶化国际经济关系。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所引发的问题,已备受学术界和我国政策决策层的关注。
本文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问题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价值也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国际收支升值压力均衡对策
1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概念
1.1国际收支基本概念的解释
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同其他国家为清算到期债权债务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中表述了广义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2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理论的认识
关于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研究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分析,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实物流量分析到货币流量分析,从商品市场分析到货币、信贷、资本市场分析的过程。
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国际收支均衡是一种动态的长期均衡,是保持内外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意义上的均衡,
是相对于某国经济规模的相对均衡,即认为国际收支均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均衡。
2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
2.1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不同,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于历史地域的原因,各国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反应到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主要是既缺乏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缺乏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初级产品,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具有国内收入弹性较高,价格需求弹性不足,但国外供给弹性却很强的特点;发达国家反之。
这种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顺差非自愿增加。
美欧等贸易国把原设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加工产业大量转移到中国,这种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加剧。
我国经济自身发展特点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在自愿和非自愿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贸易出口,引进外资等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以此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固定汇率的冲击,这导致进出口之间差额更加明显,使得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加大。
2.2 我国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1)劳动力资源丰富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一方面青壮年有工资收入,增加了储蓄推动了顺差;另一方面,青壮年
作为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增加。
另外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内部根源,从这个角度劳动力资源丰富推动了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在我国,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严重偏低,这不仅抑制我国居民消费,导致储蓄被动增加,更使得我国不断出口附加值低、资源类产品以扩大出口,为了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了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
3 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对策
3.1 宏观调控改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
3.1.1国际方面
(1)加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更应积极参与国际间经济的调整合作,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一是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加强与我国同样面临汇率升值压力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合作,促进各经济体之间汇率政策协调,降低各相关国家彼此的汇率升值风险;二是推动、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积极开展与我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安全的区域国际环境;三是在投融资方面加深合作。
积极探索并建立一系列协调东亚各国投融资相关的金融、外贸和政
策制度,倡导建立合理的投融资合作机构等。
(2)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应该加以利用,并借国际产业转移之际,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实现我国产业升级换代。
另外,我国对外贸易可实行多元化战略。
在商品结构上应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实现出口产业多元化;在出口地域上应该将出口扩大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实现出口多国化。
3.1.2国内方面
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储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最终影响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
要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按照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实现储蓄资金的有效配置。
二是金融工具创新与监管并进,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完善资本市场,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有完善的融资平台,缓解资本金融账户顺差。
3.2 微观调整维持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
3.2.1 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1)完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层次
调整出口退税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限制资源性商品的出口,减少资源性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
另外,我国应加大在企业科研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产品的档次。
尤其是对我国的加工贸易,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促使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2)进口政策的完善
一是抓住时机更多地进口可储备的自然资源,如稀有金属、石油等;二是有针对性的降低进口关税,特别是高新技术商品和资源性商品;三是为进口企业提供各种便利性服务,完善金融、法律、保险等中介服务,简化进口手续,为进口创造好的服务环境。
3.2.2 完善我国利用外资政策
(1)调整引资政策
调整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进行有区别的引导对待。
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外资或符合我国产业发展导向的保留一定幅度的税收优惠,而对那些为了提高地方政府政绩而盲目引资,造成污染的行业要坚决进行遏制。
(2)调整引资方向
要更加地注重引资质量。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引资,限制资源型初级产品商品的引资;另外,政府在做好协调工作的同时,要避免在引资时,区域间开展的种种不正当竞争而引起的重复建设的问题。
总之,应该使外资真正被我国经济发展所用,真正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4 结语
论文首先说明了本文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经济实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释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此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相应措施。
纵观全文,对中国国际收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
均衡对策。
参考文献:
[1] 繆玉林.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p1‐23
[2] 韩民春,安烨.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30‐69
[3]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p6‐30
[4]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p97‐99
[5] 刘惠好.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p17‐37
[6] 刘军善,王月溪.国际金融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p183-190 [7] 赵锡军.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之路[j]. 中国经贸. 2011(02)
作者简介:娄方朋,学校:山东财经大学,院系:国际经贸学院,专业:国际贸易学,年级:2011级,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