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见,雾霾——《氮的循环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价类二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雾霾、酸雨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以污染物的治理为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雾霾有关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引起雾霾的元凶。

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作为高中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我市雾霾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创设认知情景,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一:探究雾霾的形成机理某地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中部分物质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浓度年平均值浓度NO3-SO42-NH4+SO2NH3HNO2HNO3霾日26.80 29.05 19.16 22.99 6.78 4.19 1.54非霾日13.58 17.69 9.93 28.17 5.72 3.30 1.70(1)推测NO X污染物在大气中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过度施用氮肥,是否会影响霾的形成?活动探究培养观察数据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体会雾霾形成中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跟踪练习巩固提升小试牛刀:中科院官微曾给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下图所示稀燃系统(1)根据如图信息可以看出,所列的气体污染物并非由机动车行驶造成的是。

汽车发动机废气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写出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NO来自于。

(2)农业活动排出的氨可能是施用的化肥分解,也可能是施用不当导致的。

比如某些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会释出氨,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3)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的霾呈中性,其主要原因如下图所示,A的化学式是。

解答问题展示答案书写方程式分析解释通过练习巩固化学方程式书写掌握电荷守恒与元素守恒过渡引出NO X 的脱除方法学习分析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雾霾的罪魁祸首就是NO、NO2,那么只要消除了它们,雾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何将NO、NO2转化为无毒无污染的物质,请同学们完善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并书写方程式活动二:探寻NO X的脱除方法请根据N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模型,书写脱除NO X(NO和N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价类二维模型并书写方程式展示化学方程式,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进一化合价2NH3(g)+SO2(g)+2NO2(g) H2O→建立“价类二维”模型步强化化学方程式巩固提升牛刀再试:中科院官微曾给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下图所示。

(4)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将含有SO2和NOx的烟气通入盛有NaClO2溶液的反应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有关数据如下(其他极微量离子忽略不计):离子Na+SO42-NO3-H+Cl−浓度/(mol·L−1) 5.5×10−38.5×10−4y 2.8×10−4 3.5×10−3①NO和NaClO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①表中y=。

根据信息书写方程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过渡展示图片引出硝酸氮氧化物除了引起雾霾还能引起那些污染?这是德国一座石雕塑,经过六十年的洗礼,已经变得面目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硝酸强氧化性通过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引出硝酸的强氧化性分类【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课后作业】以“打赢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为题,写篇小论文。

【结束语】氮的循环在自然界中存在平衡,由于人类活动的肆意破坏,打破了这个平衡,现在国家已经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行动起来,还现在一片蓝天,还未来一片蓝天。

蓝天,凝聚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守住了蓝天,就守住了我们的家园,守住了我们的幸福,守住了我们的中国梦。

【板书设计】一:雾霾形成机理二、NO NO2脱除方法①氧化吸收②还原吸收③碱液吸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本节课以“雾霾的形成机理与消除工业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为情境,通过复习氮的循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利用化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价类二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雾霾、酸雨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以污染物的治理为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部分内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氮的循环》评测练习1. 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A. 氯化物B. 硫酸盐C. 硝酸盐D. 磷酸盐2. 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A. H2、O2、N2B. O2、NO、NO2C. H2、N2、NH3D. NH3、HCl、NO23.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B.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C.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D.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4. 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A. NH3B. O2C. H2OD. CO25. 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O2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A. 1/4B. 3/4C. 1/8D. 3/86.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A. H2SO3与稀HNO3反应B. 铁和热的浓HNO3C. Ag 和稀硝酸共热D. Fe(OH)3和稀HNO37. 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并微热。

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 ,则()A. a 可能等于bB. a 一定等于bC. a 可能小于bD. a 一定大于b8.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A. 3:2B. 2:3C. 8:3D. 3:89.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

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A. 测定密度B. 放入硝酸中C. 放入盐酸中D. 观察外观10.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

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A. NO2B. NOC. N2OD. N2二、填空题11. 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

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① 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① 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

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NH3可与H2SO4反应而被吸收,而干燥时与CO2不反应)。

12. 在硝酸生成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废气中含有NO 和NO2,它们污染环境。

现在氨通过催化还原法将它们转化为无毒气体___________直接排入空气中。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假设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则两者的混合物相当于一种酸酐。

写出由烧碱溶液吸收这种酸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13. 根据你学习的有关氨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合成氨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最适宜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

①固态氯化氨加热分解①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①氯化氨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①固态氯化氨与氢氧化钙混和加热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C4. B5. C6. BC7. D8. C9. D10. C二、填空题11. NH3CO2NO ;O2HCl12. N2;6NO2+8NH3催化剂7N2+12H2O6NO + 4NH3催化剂5N2+6H2O ;NO +NO2+ 2NaOH =2NaNO2 +H2O13. (1)制化肥制硝酸(液氨作制冷剂)(2)①①【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是氮的循环复习课,以探秘雾霾为真实情境,通过分析雾霾中物质的转化,涉及的元素价态和物质类别角度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主要思考路径。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给学生建立了“价类二维”模型,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知识与STSE知识的融合,能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如雾霾的防治,处理氨氮废水等,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2、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以及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