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常见18种病例及其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1、肩部疼痛,初起为阵发性,逐渐变为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昼轻夜重,甚则痛不能眠,疼痛可向颈部及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越长受限越明显。
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运动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甚至梳头、洗脸、穿衣等动作都难以完成。
3、早期出现肩部肌肉的痉挛,日久则出现肩部肌肉的萎缩。
二、取穴及手法1、取穴:中府、缺盆、极泉、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曲池、肩井、天宗。
2、手法:扌衮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掌揉法、搓法、扳法、抖法。
三、注意事项1、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风受凉。
2、避免病侧上肢的过度疲劳。
3、初期病人要加强休息,减少肩关节活动。
后期病人要开始自主活动锻炼,加强肩关节活动,用来减轻粘连程度,争取尽早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
颈椎病一、临床表现1、有慢性捞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是慢性发病。
3、颈,肩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模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肉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了椎间孔变小,CT及MRI对定位定性诊断有意义。
二、取穴及手法1、取穴及部位:双侧颈项部及肩背部,常规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膀胱经(上背部)。
2、手法:点按揉,拿揉,滚,弹拨,拔伸,摇板,擦法。
三、注意事项1、患者应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如低头工作太久,肩负、手提重物,卧看书报,电视,体位不正等。
应加强功能锻炼——颈操。
2、御寒保暖,增强体质。
急性腰扭伤一、临床表现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二、取穴及手法1、取穴:腰阳关、肾俞、委中。
2、手法:滚、按、揉、擦、弹拨及腰部被动活动。
三、注意事项1、卧硬板床,腰部制动3~5天。
2、阔皮带固定腰部。
3、局部保暖。
4、病情缓解后,逐步加强腰肌锻炼。
腰肌劳损一、临床表现1、腰部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迁延难愈。
劳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
2、腰部活动: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有时有牵掣不适感。
不耐久坐久站,不能胜任弯腰工作。
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
3、急性发作时,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
二、取穴及手法1、取穴及部位: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秩边、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2、主要手法:按揉、点压、弹拨、擦、拍击、扳法等。
三、注意事项1、患者在劳动中要注意尽可能变换姿势,纠正习惯性姿势不良。
2、晚上宜睡板床,白天可以宽皮带束腰。
3、患者还应加强腰肌锻炼,以增强腰肌力量,减少腰肌损伤。
4、4、注意局部腰椎间盘突出一、临床表现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凉湿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肌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取穴及手法1、部位及取穴:腰臀及下肢后外侧、腰阳关、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2、手法:滚、按、揉、扳、擦法等三、注意事项1、保暖,护腰,通便。
2、卧床休息,自重牵引,避免负重屈伸。
3、治疗期间,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并注意腰部保暖。
4、加强腰部肌肉功能锻炼。
膝骨性关炎一、临床表现1、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劳累史。
2、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其特点是初起疼痛为阵发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及夜间更甚,上下楼梯疼痛明显。
3、膝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跛行。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交锁现象或膝关节积液。
4、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磨擦音,部分患者关节肿胀,日久可见关节畸形。
二、取穴及手法1、取穴:风市、梁丘、血海、犊鼻等穴,2、手法:拿揉、点按、弹拨,摇、推法、搓法三、注意事项1、饮食护理,多吃含钙食物。
2、注意膝关节保暖。
3、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4、控制体重。
踝关节扭伤一、临床表现1、损伤后踝关节即出现疼痛,局部肿胀,皮下瘀斑,伴跛行。
2、局部压痛明显,若内翻损伤者,将足作内翻动作时,外踝前下方剧痛;若外翻扭伤者,将足作外翻动作时,内踝前下方剧痛。
3、X线检查未见骨折。
二、取穴及手法1、取穴:足三里、太溪、昆仑、悬钟、解溪、太冲等。
2、手法:揉法、摩法、点按法、弹拨法。
三、注意事项1、卧床休息,将下肢抬高,减少活动。
2.恢复期手法宜重,特别对于血肿机化产生粘连,踝关节功能受限者,应采用被动运动类手法以滑利关节,剥离粘连。
3.韧带完全断裂或合并骨折者,不宜采用推拿治疗。
4.对急性损伤在24~48小时内,局部出血肿痛甚者,局部不宜推拿落枕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痛,头部被迫于强制体位,颈部歪斜,头歪向患侧,不能作点头、仰头、转头活动,转头时常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的旋转活动,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二、取穴及手法1、部位及取穴:患部及风池、肩中俞、秉风、肩井、天宗、缺盆等。
2、手法:滚、揉、拿捏、点压、弹拨、摇、扳、拔伸等。
操作:三、注意事项1、睡眠时枕头要高低适中,不宜睡高枕、硬枕。
2、注意颈部保暖,不过度疲劳,平时加强颈部功小儿肌型斜颈一、临床表现婴儿在出生时或生后1~2周内,发现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可触及一无红、热、痛之肿块,如黄豆、花生米、小核桃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
质坚硬,底部稍可移动,按之婴儿无哭吵。
患儿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二、取穴及手法1、患儿取仰卧位,医生用拇指或拇指、食指罗纹面,在小儿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揉法、揉捏法3~5分钟。
2、提捏、拿捻患侧胸锁乳突肌,3~5次,以松解粘连。
3、医者一手扶住小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部,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侧屈2~3次。
4、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再施用揉捏法3~5分钟。
5、医者一手托患儿下颌部,一手扶头顶使患儿面部旋向患侧,反复做3~5次。
6、医者轻揉小儿患侧颈、肩、背部1~2分钟。
三、注意事项1、治疗后期可教会家长在小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作揉、捏和被动牵拉伸展动作。
2、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活动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小儿向患侧旋转等,用于纠正姿势失眠一、临床表现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难以人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能人寐。
二、取穴及手法(一)头面及颈肩部操作1、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角孙、百会、风池、安眠穴。
2、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揉法、扫散法、拿法。
(二)腰背部操作1、取穴及部位: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背部督脉、华佗夹脊等部位。
2、手法:滚法、捏法、掌推法。
三、注意事项1、少食生冷辛热等食品。
2、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保持情绪安宁头痛一、临床表现头痛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如钝痛、胀痛、钻痛、刺痛、刀割样痛、重坠样痛、炸裂样痛、搏动样痛、紧箍样痛等等都是头痛的临床症状,它有功能性头痛和器质性头痛之分。
1 、外感头痛:若感受风寒引起的头痛,其痛连背,怕风怕冷;若感受重则头痛而涨,甚则如裂,怕风发热,面红目赤,尿黄便秘,或头痛如裹,肢体困倦。
2 、内伤头痛:可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的肝阳上亢之头痛;有头痛头涨,口吐涎沫,恶心的痰浊头痛;头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心慌气短的血虚头痛,头脑空痛,耳鸣眼花,腰酸腿软,头痛时作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侧的淤血头痛。
二、取穴及手法(一)颈项部操作:1、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2、手法:扌衮法、拿法、按法等。
(二)头面部操作:1、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穴及前额部。
2、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三、注意事项引起头痛的原因较为复杂,推拿虽对缓解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论治。
对下列疾病引起的头痛不宜做推拿治疗,如颅内疾病中的脑脓肿、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颅内占位性疾病、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眩晕一、临床表现眩晕的发作有轻有重,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
二、取穴及手法(一)头面颈项部操作1、部位及取穴:前额部、眼眶部,印堂、太阳、睛明、攒竹、鱼腰、四白、迎香、百会、风池、风府、头维。
2、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拿法、扫散法。
(二)腰背部操作:1、部位及取穴:背部、腰部、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膈俞。
2、手法:推法、擦法。
三、注意事项1、病人应注意劳逸结合,且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
对肾精不足者,要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
3、对痰湿中阻者,忌食甘肥厚味之物。
素体阳盛者,忌食辛燥之品。
胃脘痛一、临床表现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1、寒邪: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2、食滞: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4、脾胃虚寒:胃疼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二、取穴及手法(1)胃脘部操作:A.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
B.手法:摩、按、揉、一指禅推法、振法等。
(2)背部操作A.取穴:以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B.手法:扌衮法、按、揉法。
三、注意事项1、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调节。
2、心情开朗,不过度疲劳。
胃下垂一、临床表现轻度一般无明显症状,重者站立时脘部凹陷,腹部凸出,有下坠感,食后下腹部发胀,纳呆。
偶见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常伴有头晕、乏力、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
二、取穴及手法1、部位及取穴:腹部、肩胛部、胁肋部、背部,鸠尾、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足三里。
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振法、按摩法、托法、插法。
三、注意事项1、患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2、饮食上宜少食多餐,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刺激性食物3、适当锻炼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