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19世纪现实主文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资本主义在法国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启蒙主义者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思考人的命运,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了,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

自然科学的成就打开了人们的视野。

作家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做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人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

”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就是因为他的小说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心理风貌,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他们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滋生出的社会的恶德败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与此同时,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社会改良的愿望。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在艺术特征上,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在作品中显示“自我”,而要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真实。

如福楼拜所说:“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不惜做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十分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还揭示了金钱控制下的人的灵魂的千奇百怪与骚动不安。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倾向于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而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里等作家则侧重于表现外部社会形态。

这两种倾向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常常兼而有之,而并非互相对立。

如托尔斯泰在以内倾性为主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外倾性特征。

最后,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在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直到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斯丹达尔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梅里美(18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诗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淳朴真诚而又剽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

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激情,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

《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曼,她真诚坦率又放荡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

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

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另外,还有小仲马(1824—1805)的《茶花女》、都德(1840—1897)的《小东西》。

都德的代表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巴黎公社文学,是一种崭新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公社社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

鲍狄埃(1816—1887)是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他的《国际歌》以饱满的无产阶级政治热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团结起来,彻底消灭剥削制度,为解放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全诗音律整齐,音调激越昂扬,风格刚健豪放。

米雪尔(1830—1905)有“红色圣女”之称,她写过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

著名的有《红石竹花》,作者用披巾上的红布条做成红石竹花送给战友,并赋诗,诗中以石竹花象征革命的理想与前景,也象征着革命者顽强的斗争意志,表现出清新明朗而又激越铿锵的风格。

瓦莱斯(1832—1885)的自传体三部曲《雅克·万特拉》展现了巴黎公社前后的社会生活,风格独特。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厚。

英国现实主义于19世纪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他们是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讽刺作家萨克雷(1811~1863)的代表作《名利场》(1848)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爱米丽亚。

小说着重描写的是不择手段的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她冷酷自私,利用一切机会往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

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自私冷酷、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的虚伪、卑劣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金钱权势挤压下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是与勃朗特姐妹同时代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触及劳资矛盾的小说。

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书中描写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作者同情工人的不幸,但又用基督教的方式解决劳资双方的冲突,让其各自悔悟之后互相宽恕,互相谅解。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的创作主要在20世纪。

19世纪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宪章派诗歌,它是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

工人们以诗歌和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感情,在形式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

宪章派诗歌的代表作家有厄内斯特·琼斯(1819—1869)、威廉·林顿(1812~1879)等。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

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

海涅是德国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辛辣地讽刺与批判德国腐朽的封建专制。

毕希纳(1813—1837)的创作以戏剧为主,代表作是《丹东之死》。

工人诗人维尔特(1822—1856)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饱含着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歌具有民歌风格,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交替使用,通俗易懂,如《刚十八岁》。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西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丹麦的安徒生(1805—1875)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既写出了社会中贫富的对立和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又以美丽的幻想表达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皇帝的新装》等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与骄横。

《自雪皇后》表达了对理想与光明的坚定信念。

安徒生的童话想象丰富而美丽,语言生动、自然而流畅。

丹麦的勃兰兑斯(1842—1877)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并研究现实生活。

他的名著《19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研究了19世纪前期法、德、英诸国文学的流向和内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