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部编版《海燕》后附答案》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海燕》后附答案》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2.理解象征手法、比照衬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重难点】1.象征手法的理解.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 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 4岁丧父, 10岁就为生活所迫, 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 轮船杂役, 面包工人和更夫, 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 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根底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2.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 欧洲的工业危机涉及俄国, 工厂纷纷倒闭, 大批工人失业, 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 人民群众无法忍受, 对抗情绪日益高涨, 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土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 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 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4日, 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 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 遭到残酷镇压, 有些人被打死, 许多人受了伤. 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 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 极为愤慨. 3月12日他回到故土后, 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 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局部. 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 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 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 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 这样, 《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海燕》一经发表, 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 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 一时间成为最受欢送, 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新课导入】风雨交加, 雷鸣电闪, 大雨滂沱, 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 我们会惧怕会躲藏, 但海燕, 它不惧怕, 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 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 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 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 〔板书文题、作者〕【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生字词, 并注音.害怕( ) 翡.翠( ) 蜿.( )蜒深渊.( ) 号.( )叫2、朗读指导本文激情磅礴豪迈, 非常适合练习朗诵, 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 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3、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 写出“这是一只……的海燕〞.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朗读课文. 本文以大海为背景, 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 请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 考虑一下, 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表现是否相同?【合作探究】〔1〕学生通读课文, 画出并读一读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 体味其表达效果. 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如何呢?作者在歌颂海燕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它们呢?2.文中屡次描写乌云、雷声、狂风有什么用意?3.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4.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乌云、闪电、狂风分别象征了什么?5、主旨探究:本文塑造海燕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达标检测】品味以下加点词及句子的表达效果.〔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傲慢地飞翔.〔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 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3〕乌云越来越暗, 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 而波浪一边歌唱.., 一边冲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声.〔4〕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 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 遮不住的!〔5〕看吧, 它飞舞着, 像个精灵, ——傲慢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它在大笑, 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 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请说说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拓展延伸】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 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 结合自己实际, 想一想, 《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设计】海燕(1)来临之前:傲慢飞翔→渴望暴风雨 (2)逼近之时:搏风击浪→迎接(3)就要来临:预言胜利→呼唤海燕:革命的先行者.海鸥、海鸭、企鹅:那些怯弱, 自私的害怕革命者, 假革命者和不革象征命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大海:革命群众的力量.乌云、闪电、狂风:反革命的黑暗势力.语言:激情、磅礴、豪迈修辞:比喻、拟人、反复【教〔学〕后记】参考答案2、朗读指导1.读第一段的第一句, 要舒缓、消沉, 把声音拉长. “风〞是主语, 应该强调, 需重读, 应拖音. 这样读, 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 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 表现海燕形象时, “海燕〞要读得响亮, 并加重读“傲慢〞, 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 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 先低抑后昂扬.“这些海鸭啊〞, 应以嘲弄的口吻, 以强调对这一群海鸭的挖苦. 读“轰隆隆的雷声〞时, 应瓮声瓮气地读, 以示雷声的沉闷. 读“吓坏〞一词时, 要用弱音读, 以示对海鸭的轻蔑. 为了强调企鹅的“害怕〞, 要重读“躲藏〞, 要轻微读“悬崖底下〞, 并要把“底下〞顿挫开, 以示“躲藏〞的处所.整体感知〔1〕这是一只傲慢、勇敢、敏感、欢乐、热情、愤怒、自由自在、渴望暴风雨、迎接暴风雨、如黑色闪电般的、胜利预言家、乐观、自信、不畏暴风雨……的海燕.〔2〕①暴风雨来临之前, 海燕傲慢飞翔, 渴望暴风雨.②暴风雨逼近之时, 海燕搏风击浪, 迎接暴风雨.③暴风雨就要来临, 海燕预言胜利, 呼唤暴风雨.【合作探究】1.〔1〕○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傲慢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 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傲慢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 〞傲慢“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 是拟人的写法. 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 乌云是遮不住阳的,——是的, 遮不住的!〞【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以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是的, 遮不住的! 出运用反复, 语气肯定, 表达了坚决不移的必胜信念. 】【交流点拨】海燕是一个勇敢坚强, 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海鸥的表现: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表现:呻吟、吓坏企鹅的表现:害怕、躲藏作者将海上群鸟因害怕暴风雨而害怕、自私、逃避的丑态揭露无遗, 通过群鸟对待暴风雨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比照, 衬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2、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衬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3、海上狂风乌云雷电交加, 形势严峻, 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与俄国革命形势相似.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用大海景象变化象征俄国革命形势.4、海燕:象征革命的先行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那些怯弱, 自私的害怕革命者, 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暴风雨:象征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大海:象征革命群众的力量.乌云、闪电、狂风: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5、整首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 塑造出一个“傲慢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般的“海燕〞形象, 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达标检测】〔1〕比喻和拟人. 从形状、颜色、速度三个角度描写海燕, 表现它矫健、勇猛的雄姿. 〔2〕“碰〞写出勇敢低飞, 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 锐不可当. 用拟人的手法, 写海燕斗志昂扬, 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拟人手法, 用“歌唱〞、“冲向〞、“迎接〞三个一连串的动词展现了象征着革命群众力量的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4〕比喻、拟人和反复. “敏感的精灵〞, “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 遮不住的! 〞运用反复, 语气肯定, 表达了坚决不移的必胜信念.〔5〕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 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 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 海燕从“大笑〞到“号叫〞, 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拓展延伸】面对“暴风雨〞, 海燕不是畏惧, 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 它勇猛坚强, 乐观自信, 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 它是“胜利的预言家〞. 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 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 充满自信, 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 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取得最后的胜利.写法分析《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正如高尔基说的:“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 “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 作品还兼用比照、反复、衬托、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进一步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形象的立体感, 比照、衬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在对暴风雨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中, 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决、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 写“风〞“雷〞“云〞“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正是运用形象的比照、衬托, 抑恶扬善, 鞭挞恶丑, 表扬美善, 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 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 唤醒民众, 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