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深铁路苍南动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杭深铁路苍南动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杭深铁路苍南动车站站前广场改扩建工程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杭深铁路苍南动车站站前广场改扩建工程设计2、项目区位: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是温州市下辖的六县之一,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

本设计位于苍南县灵溪镇苍南站站前广场。

3、设计红线范围: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面积约57000㎡。

二、设计依据1、苍南动车站站前广场改扩建工程设计任务书;2、《国家园林城市标准》;3、《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10、其他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及苍南县相关政策文件等。

三、设计总体定位打造美丽浙江南大门设计本着优化交通、提高效率的总体核心思想,坚持智能交通一体化的设计原则,推进绿色交通+智能交通综合发展,将区域内各空间元素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注重风貌、空间、功能的整体性,打造风貌高度统一的城市广场景观示范区。

诗画浙江,山海苍南。

设计将苍南历史文脉、旅游资源和现代形象巧妙融合,并与交通综合组织功能相融合,构建山海苍南的城市客厅。

四、设计特色1、“交通优先优化组织”规划设计将交通功能放在首位,充分依据车站高峰人流1.7万、平日人流1万的基础数据,分析测算车站各项交通客流数据。

交通规划师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并结合未来发展预测,测定了各交通模式及聚集人数所需的场地规模范围及交通节点设置建议,并制定了站前广场各交通模式的立体交通组织方案。

2、“智慧管理、公共优先”规划拟引入智能车牌识别系统、智慧支付系统、实时车位统计及显示系统、国标导视系统、智能充电、智能监控等多项智慧化管理系统,多系统合一,通过管理优化组织、提高效率。

通过管理实现专车专道、快速通行。

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原则,梳理各交通模式组织关系,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通道,抓主要矛盾,满足公共交通的安全、便利、直达、舒适的设计要求。

规划合理对出租车、私家车进行组织分区,依据由近及远的组织模式,将瞬时停靠、临时停靠、过夜停靠车辆进行分区,并采用不同收费的经济控制模式限制长期占用公共资源现象发生,提高广场的使用效率。

规划还考虑了新能源汽车、共享汽车的使用需求,并设置了电动车停车专区,集中、限制电动车车流,避免各类交通模式相互干扰。

3、“立体交通人车分流”本案交通组织是基于站房“上进下出”的客流组织模式,通过二层平台对人、车流进行立体组织,实现人车分流,为乘客创造完全的步行换乘系统。

(1)车行流线:站前广场两侧道路均为单向双行道,分别服务于到达和驶离站区的各车流。

·出租车送客流线1,由城市主干道(站南路)经广场东侧入口驶入一层出租接驳区,接送旅客直行至广场西侧出口驶离站区。

·出租车送客流线2,由城市主干道(站前大道)经广场南侧主出入口驶入二层平台出租接驳区,接送旅客左转至广场南侧主出入口驶离站区。

·社会车流线1,由城市主干道(站南路)经广场东侧入口驶入一层小客车临时停靠区,接送旅客直行至广场西侧出口驶离站区。

·社会车流线2,由城市主干道(站前大道)经广场南侧主出入口驶入二层平台小客车接驳区,接送旅客左转至广场南侧主出入口驶离站区。

也可通过地下车库入口进入负一层停车库。

·市内公交流线,由城市主干道(站南路)经广场东侧入口驶入公交专用接驳区,接送旅客直行至广场西侧出口驶离站区。

·旅游巴士流线,由城市主干道(站南路)经广场东侧入口驶入旅游巴士专用接驳区,接送旅客直行至广场西侧出口驶离站区。

(2)人行流线:出站人流通过垂直交通体到达二层平台,经由平台下至地面不同换乘区域选择不同交通方式。

进站人流由各落客点上至5m平台,直接步行至进站大厅。

4、“苍南故事文化长卷”充分挖掘苍南的地域文化与地方特色,设计有代表性的门户景观。

注重景观的形象展示功能,对导视及形象系统有专项设计;系统化、艺术化设计精神堡垒、大地艺术及形象立标,利于广场环境特色的形成、整体形象的营建及传播。

5、“时代苍南科技之城”本设计以时尚感、未来感、科技感为设计主基调,采用智能化景观技术,结合声、光、电及人体感应,注重营建互动式、体验式景观,使人们户外活动趣味起来。

成熟的技术结合创意的设计,创造高品质、国际化的一流广场环境氛围。

五、设计语汇日出云海森林茂密,奇石荟萃,日出云海是苍南独有的特色。

本设计主要运用石材与祥云语汇符号设计形成站前广场的风貌特色。

本设计将此语汇符号加以延续,并充分应用于广场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及导视系统设计中。

六、规划结构一轴一带一环——中央景观轴休闲花园带文化科技环中央景观主轴,延续站前大道的轴线,打造出一条景观中轴线,均衡方正、严肃有序,营造比较强烈的尊贵感,从高空俯瞰也是极佳的视觉感受。

各个休闲花园均成U字形态分布于广场四周,营造半私密的景观空间,供旅客及周边市民使用。

文化科技之环,讲述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将苍南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互动科技融于设计,形成独特的创意性景观。

五大区域——小客车停车A区、小客车停车B区、公交车接驳区、旅游大巴接驳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小客车停车A区车位75个、小客车停车B区车位88个、旅游大巴车位17个、非机动车车位360个。

小客车停车区设置智能泊车导视系统,明确车位的具体位置及标识,让人们停车更便捷。

小客车停车区A区包含共享汽车停车,电动汽车充电桩,10个快充充电桩,10个慢充充电桩。

旅游大巴接驳区针对车位单独设置智能收费。

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绿色通道,供非机动车单独使用,避免与机动车行驶发生交叉。

四大节点——中央互动广场、出站广场、汽车北站广场、二层空中看台中央互动广场是站前广场的核心,承载着门户空间形象功能。

山海苍南主题立标是广场的精髓,代表苍南地区在温州市乃至浙江省南大门的门户地位。

各个休闲花园均成U字形态分布于广场四周,营造半私密的景观空间,供旅客及周边市民使用。

出站广场与汽车北站广场分布于场地的西北角与东北角,本着开敞通透的设计原则,以硬质化铺装为主,零星点缀景观座椅为旅客提供短暂停留的休憩场所。

休憩场所设置户外吸烟区,户外饮水区,户外充电区及零食饮料区。

二层空中看台可供旅客在进站前短暂停留,可一览站前广场风光。

七、设计原则1、交通优先原则:高铁站前广场承载着大量的人车流集散与交通换乘功能,因此本设计将站前广场的交通问题作为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来处理。

先进行静态交通规划,明确人行广场、出租车落客区和候客区、公交车落客区和发车区以及社会停车场平面布局方案,明确地下空间的出入口位置等。

然后进行动态交通规划,包括进出站行人交通组织、广场内部人车流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衔接的人车流交通组织等。

最终使整个苍南高铁枢纽的交通体系达到有机的统一。

2、功能复合原则:创新理念——互动式景观、趣味运动场地、整体化形象导视系统等环节,体现园区的开放性与创新型,打造有别于传统绿化空间的功能多样、形象鲜明的新型园区景观。

创新技术——将市场成熟的互动及感应式技术结合健康理念融入景观设计,使环境、灯光、水景等能与人能充分交相互动。

充分采用绿色节能技术及整体化设计将建筑与户外环境充分融合,节能减排。

3、地域文化特色原则:本设计突出苍南地方的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形成了有文化有内涵的景观环境。

设计采用地方特色的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苍南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条件。

4、立体发展原则:立体式站前广场相较于平面式广场有明显的优点,例如有利于避免交通流线交叉、明确功能分区、缩短旅客步行距离等,更适应现代交通枢纽地区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发展趋势。

本设计将站前广场、站房、站台、高架平台、下沉广场、地下商业等的高差关系,把人流、车流等按照不同的标高来组织。

广场本身可表现为下沉广场、高架平台、二层连廊等形式,形成强烈的立体空间形态。

5、一体化原则:通过景观设计及形象语汇统一户外各工程项目及设计元素,广场内人防出入口、车库出入口、采光井、市政管网、市政设施等由景观统一规划设计。

广场设计采用直线、浅灰为主基调与建筑形式保持统一,广场照明与建筑整体考虑,灯光控制模式可形成节日模式、日常模式及午夜模式,广场亮化及管理由一套智能系统整体化控制。

6、生态化原则:本设计优选乡土树种及生态化种植手法,以绿化种植为空间主体,注重植物群落之间的生态搭配,营建绿色空间。

全区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采用生态透水材料,结合雨水收集系统、滴灌系统做到雨洪预防、生态节能。

硬质景观大量采用陶瓷透水砖、透水沥青、GRC、LED节能光源等成熟稳定又环保的材料,达到绿色环境建设标准。

7、人性化原则:本规划充分考虑车行、人行、建筑出入口、活动场地等空间的使用人群,以人为本,营建舒适、安全、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

8、可持续性原则:确保景观效果的易维护及可持续性。

硬质景观材料持久、耐用、易维护的标准化模块,降低后期维护管理成本。

软质景观材料充分选用适生、易生长、易维护品种,以近自然化理念营建园区绿化景观。

9、防灾原则:本设计以五十年一遇暴雨要求设置排水防涝系统。

充分利用排水沟、透水铺装、自然水系泄洪等生态手法抗旱排涝。

在场地中央设置大型开放式广场以用于城市紧急防灾避难场地。

本设计充分保障消防通道、人防出入口的通达性,严格遵循消防登高面设置规划。

八、绿化设计1、绿化资源整合本设计充分展开现有场地植物状况的调研,在满足新场地的功能布局前提下,尽量合理保留、利用原场地的乔木资源,以节约成本、延续绿脉、迅速达到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

原场地植物种植较无规律,种植配置手法单一,绿化过于靠近道路,无空间层次。

植物品种过于单一,常绿乔木量大,种植无明显植物季相特色、无主题树种,导致现场景观缺乏主题,较为混乱。

但现场部分植物已经成林,稍作梳理可形成优美景观。

故本次绿化设计方案将保留保留现场良好的植物,明确种植主题,明确种植特色。

2、绿化设计目标绿化主题--秋叶大道,春花广场种植特色--强调特色,多彩搭配,两季特色、四季常绿、四季可赏。

科学规划--整洁、开阔、生态、经济、适用3、绿化设计原则(1)、尽量保留现场长势良好的乔木;(2)、利用地形局部增加场地覆土厚度;(3)、以自然、开阔绿化为主、利用地形营造植物特色;(4)、植物种类的选择以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树种;(5)、植物的搭配许注重季相效果、色彩、形态、习性,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绿化观赏空间;(6)、充分考虑地下车库顶部种植区域的种植要求。

4、绿湖设计基调——开阔、秩序、洁净以单一的骨干树种作为统一全区绿化风貌的纽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