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15篇)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15篇)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15篇)《幼儿教育》读书笔记1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无比感慨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收获最大,我的成功离不开幼儿教育,有关幼儿教育的随想。

在幼儿园里我学到了诚实,一样东西要和别人分享等等,这些都使我受益一生。

获得诺贝尔奖可谓功成名就,而他的成却功缘自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

初闻诧异,细想想不由得点头称是。

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个性,将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幼儿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如此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幼敦工作者,笔者对此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宝,家中的小皇帝。

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富裕的生活给了他们物质上的享受,却形成了他们自私的个性,“乐于助人”对他们而言已经很陌生了。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要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正确的思想,幼敦工作者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们,引导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

在他们表现良好时,应给予足够的表扬,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帮助别人是件非常快乐的事。

我是个好孩子,我不能……“谨慎”对于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幼儿时期是自控力较差的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更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在幼儿做错事时,告诉他(她)“你是个好孩子,你不能做”,帮助他(她)形成正确的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幼教之友《有关幼儿教育的随想》。

在独处时,自己“我是个好孩子,我不能……”惰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在幼儿时期则表现为依赖性。

明明自己能够做的事就是不想做,由父母、老师代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理能力。

不是有很多上了大学因无法自理而被迫退学或跳楼的种种让人无法相信的例子吗?自理能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应该培养,让幼儿学会说“我会”,时常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

对完成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形成一种争先的氛围,提高他们做事的兴趣;对做得不好的幼儿要鼓励,让他(她)迎头赶上,不要打消他的积极性。

当“我会”这句话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时,相信不会再出现那些意想不到的事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一向成绩优异或表现良好的人突然做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或是杀人,或是精神变态,或是什么恐怖事件,而且情节特别严重。

这些人大多数为性格孤僻者,他们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少和人交流。

这种性格并非天生,一开始只是有些偏内向。

在幼儿时期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她)拥有一个开朗的性格,那么其一生都非常受益的。

幼儿时期,其性格还未定势,幼儿工作者应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脾气,对于较内向的幼儿要更加关心,要让他们积极参与一些集体活动,鼓励他们经常和别人交往,克服他们内心的胆怯和惧怕。

当他(她)也大胆地向别人发起邀请“我们一起做游戏”时,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欣慰,也是他(她)一生的幸福。

曾有这样一个画面我十分欣赏:一位满怀爱心的叔叔在小朋友们画的房子上面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

小朋友问他为什么要有太阳,他说:“因为世界需要阳光和希望。

”是呀,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可爱的幼儿不就是祖国的希望吗!幼儿教育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今天我们放飞的是希望,明天我们将收获累累硕果。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2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但他走的并不潇洒。

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3蒙特梭利是一位医学博士,有深厚的生理学、医学知识背景。

后投身教育,创办了“儿童之家”,致力于儿童研究通过对前人和当代的教育与心理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儿童之家执教的实践,她对儿童有了新的发现,她的教育法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体系还有完整的教育方法和一整套为儿童设计的可操作的教具,是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人。

成年人便自以为是地认为,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婴儿才奇妙地成长起来。

他们把这种帮助视为一种职责,并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

他们设想通过对儿童的指导和建议增进其情感、智力和意志,但他们只是从外部完成了这项创造性的工作。

事实上,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身。

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

在儿童题体内必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展。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干预这种自然规律,他们的行为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以前,人们认为教育的要素是教师与儿童。

教师教,儿童学。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会自己学,因此环境的提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孩子要从环境中学习。

因此蒙特梭利对环境的创设有基本的原则。

成人要根据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为儿童创设适应其发展的环境。

成人不再是教导者,从教导者变成了一个协助者。

成人给予孩子引导、帮助和建议。

而这些协助都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

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发展、进步及遇到的问题,然后决定给孩子提供协助的方法、时机,避免无端地干扰孩子教具是让孩子认识生活,练习独立能力和建构人格的学习材料。

蒙特梭利研究制作出许多教具,把生活、物体、现象当中的某些特征突出、孤立起来,让孩子去感知。

当孩子具备感知、认识这些特征的能力之后,再把它回归到生活当中。

这样,就把过去老师靠说教传授的东西转移到丰富多彩的教具当中,教具引发儿童的兴趣,儿童在操作的工作中自我成长。

同时这些教具还有错误纠正的功能。

独特的教育观念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贯穿她书本始终的“对儿童的欣赏和尊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我会将学到的理论指导我的工作实践,使更多家庭的孩子受益。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4《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

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用心回应的`方法。

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明白、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

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

不仅仅正因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

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一、关于如何帮忙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状况。

一般状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

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

也许明白、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

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己的问题。

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明白,不好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推荐: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

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

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

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

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

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

A:你的画很好,我喜爱。

B:为什么啊?A:正因很漂亮。

B:……A:正因你的画上方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爱那个小的蜗牛。

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

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

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

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

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就应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书里给我我们六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老师做事或者搞笑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但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带给选取:带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取,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

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推荐、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

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

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刻,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明白的也只是些皮毛。

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坚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