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自然主义思想的渊源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与 规律,而“道”的本性与特征就是“自 然”。 • 因此,是不是出于自然、是不是合乎自然 就成了道家判断、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老子的“自然”主张
• 就政治手段而言,老子主张“无为”。 • 就社会制度而言,老子推崇小国寡民的原 始社会。 • 从人生态度而言,老子推崇没有机巧智谋 的赤子之心 。
《陶征士诔》
•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藜菽 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担任官职
• 江州祭酒,当时的江州刺史是王凝之。州 祭酒掌管的是一州内的兵戎、治安、田租、 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各个部 门。 • 桓玄幕僚。 • 镇军参军:刘裕幕僚。 • 建威参军:刘敬宣幕僚。 • 彭泽县令。
庄子
• 将这种人生态度发展为一种出于本人意 愿的、符合自我本性的、不受外物拘牵的 自由生活,如果执着于对名誉、权力、财 富的追求就都丧失了自我的本性。
魏晋时期自然主义思想的兴起
• 一、社会思想背景: • 东汉的礼教 • 以道德取士造成士林风气的败坏。
1、矫情
• 周泽:“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 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王祥:卧冰求鲤。 • 邓攸:弃己子求弟子。
2、虚伪
• 赵宣:入墓道守墓二十年。 • 许武 分家。
魏晋两朝统治者崇尚不同
• 魏:出身庶族,三世立贱。曹操举止随便, “魏文慕通达”。 • 晋: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 为将军、守尹。 司马防有子八人:“诸子 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 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 也。”
清谈
• 源起于党锢之祸时的清议。“品覈公卿, 裁量执政 ”。 • 发展为对士人的品题。许劭的“月旦评”。 • 再发展就成为脱离具体问题的玄谈。
玄谈三题
• 声无哀乐论 • 圣人有情无情说 • 言不及意论
审美风貌
• 何晏:“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 步顾影。” •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山公曰: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 新语· 容止》) • 卫玠: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观之者倾都。
责子
• • • • • • •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挽歌诗》其三
•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 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非。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 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 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 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 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 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潇洒自如
• 从容淡定、喜怒不形于色: • 谢安 • 顾荣
饮酒
• 《晋书· 阮咸传》: • 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 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 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 上,便共饮之。
《世说新语· 任诞》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 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 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 隗然已醉矣。
归去来兮辞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 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 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 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晋书· 隐逸传》载:刘子骥曾去衡山采药, 入山深处,见一条涧水,水那边有两个石 仓。但涧水既深且宽,不能渡过,想回家, 又迷失了道路。幸亏碰上伐木做弓的人, 问明了道路才回到家里。后来听说石仓里 满是仙丹妙药之类,刘再想去找,怎么也 找不到了。
陈寅恪的观点
• 主张类似桃花源这样与世隔绝的社会,有纪实的 成分,它应该源自于当时人们相率入山以避世乱 的社会现实。 刘裕曾经命令他的参军戴延之沿着 洛川寻溯,想为他的水军找一个停靠的地点。戴 延之为此来到过一个檀山坞的地方,这个檀山坞 就是原先的坞堡,很多人在这里避过难。刘裕的 大将檀道济、王镇恶则占据过一处叫皇天源的地 方,这个皇天源同样是原先的坞堡,先前也有很 多人在此避过难。这个皇天源就在阌乡,阌乡在 古代就称为桃林,
魏晋文人风度
《世说新语· 任诞》
•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 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 名士。”
桓温与孟嘉的对话
• 桓温问:“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何也?’ • 孟嘉答曰:“渐近自然。”
“自然”的含义
• 第一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以及 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规律; • 第二是指天然的、本来如此的、未经人为 加工的状态; • 第三则是指出自本人意愿的、不勉强的自 由行为。
父系家族
• 曾祖陶侃:太尉,都督八州军事,荆、江 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 • 祖父陶茂:曾经担任过武昌郡的地方官 • 父亲:不详 • 族叔:陶淡,是个隐士。
母系家族
• 外祖孟嘉。 • 母亲:孟嘉的第四个女儿 。 • 孟家与陶家是世代通婚。孟嘉本人娶了陶 侃的第十个女儿,而他自己的两个女儿分 别嫁给了陶侃的两个孙子,即陶渊明的父 亲与叔父。 • 孟陋,孟嘉之弟。是个隐士,又是个孝子。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 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 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我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风格是读者对诗歌的一种整体感受,风格 的形成取决于种种因素。拿陶渊明来说, 他的平淡冲和风格的形成就与他诗歌创作 的目的、诗歌描写的题材内容、诗歌的表 现手法有密切关系。
• 首先,就创作诗歌的目的来说,陶渊明的 诗歌创作是为了“自适”,也就是他写作 诗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的是自 己享受,他并不想通过诗歌创作来让别人 赏识他,从而获取声名与利益,因此,他 不需要炫耀学识、展示才华,无须通过种 种修辞手段来使诗文华美,这就使平淡风 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唯美主义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倾向
陶渊明
• • • • 《宋书· 隐逸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陶渊明的名字有10种不同的说法。 按沈约、萧统的说法陶渊明享年63岁,但这与陶 渊明诗文中的一些叙述有矛盾,因此,陶渊明年 谱的编撰者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意见,大致有76 岁说(张縯、袁行霈)、51岁说(吴挚甫)、52 岁说(古直)、56岁说(梁启超)、59岁说(圣 旦、邓安生) 等。
家庭生活
• 陶渊明的两位妻子为他生了五个儿子,不 包括女儿。分别取名为俨 、俟、份、佚、 佟,其中陶份与陶佚是双胞胎,小名分别 为舒、宣、雍、端、通。 •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和郭主薄二首》其一》 •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 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
• 首先,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那 就是将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作为诗歌的题 材。陶渊明诗歌的题材类型还是很丰富的, 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等,但相比之下, 田园诗是最为人们所重视的。
• 其次,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平淡 冲和。在陶渊明之前或稍后的文学创作中, 屈原的风格是惊采绝艳、瑰丽神奇的,汉 大赋的风格是侈肆闳富、铺陈扬厉的, 《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是温柔敦厚、怨而 不怒的。建安文学创造了风骨,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慷慨悲凉之美;谢灵运描绘了山 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富丽精工之美;而 陶渊明则为中国文学创造了平淡冲和之美。
陶渊明为人处世的方式
• 1、率真:不虚伪、不做作,不矫情。 • 2、适性:不拘执,不迂泥,顺应自己的性 情爱好。
陶渊明的思想
• 对于出处问题的思考 • 隐逸的三种类型:1、抗议。2、避祸。3、 表示清高。 •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 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西晋以后对隐居的三种态度
• 1、批判隐逸。 • 2、出者为劣,处者为优。 • 3、出与处是殊途同归。
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 道家的自然主义态度: •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 总结:委运乘化。
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
服药
• 五石散: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 磺、赤石脂 。 • 源起于张仲景。
相关主题